我市救灾应急体系日趋缜密科学

12.05.2015  05:25

  长春毗邻地区“发生”6.5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绿园区政府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抢险救援组深入“灾区”,搜救“受困受伤群众”;启用锦江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紧急接收安置500名受灾群众;医疗救护组开设医疗救护站,积极救治“伤员”;卫生防疫组对棚户区、医疗救护区等进行消毒防疫;物资供应组接收安置“受灾群众”,搭建救灾帐篷,分发救灾食品;治安维护组安排警力巡逻布控,保障“受灾群众”人身安全和现场秩序稳定;配套设施保障组及时开通应急通信设备,保障“灾区群众”通信联络……这是去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当天,我市举行的大型综合演练中出现的场景。经过多年建设,我市防灾减灾能力日益增强,即使灾害来临,也可有条不紊地应对。

  2009年,我市成立减灾委员会,以应急指挥、转移安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6年来,我市以“防灾减灾日”宣传周为基础,每年都会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全民自救、互救技能。今年的“5·12”防灾减灾日,我市将在南关区鸿城街道东风社区举行水灾避险演练,在宽城区兰家镇合隆村举行农村地震灾害避险演练,通过现场模拟水灾和地震场景,组织居民“避险”,为居民讲解逃生常识和技巧。

  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演练的同时,我市不断完善市、县(市、区)两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加大救灾物资储备力度,每年至少增加200万元物资储备。截至目前,市本级物资储备达1100万元,每个县(市、区)储备物资200万元,市、县(市、区)两级物资储备已经具备一次性保障3万至4万人转移安置的能力。为了保证突发自然灾害时,救灾物资及时调拨到位,我市先后与几家大型商场、超市和物流公司建立了物资优先供应和运输车辆、装卸人员保障机制,确保第一时间把物资运送到灾民手中。

  如今走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绿色的指示牌,上面印有“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出口”、“应急供水”、“应急医疗救护”、“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等字样。自2011年起,我市充分利用大型广场、公园、体育场馆,陆续建立了74处应急避难场所,总占地面积700余万平方米,可转移安置200万人,辐射328个社区(村)。

  防灾减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我市以社区为平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通过整合各类基层减灾资源、落实各项减灾措施、增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自2008年起,我市紧紧围绕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不断健全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社区应急演练,大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居民避险自救能力。截至目前,我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到47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到46个。(记者 祝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