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姿飒爽 吉林市举办雾凇鹰猎节,传承鹰猎文

22.12.2016  22:02

 

新文化 吉林 讯(记者    李洪洲)第22届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昌邑区活动启动仪式暨土城子乡雾凇鹰猎节开幕式21日在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曾通村雾凇岛隆重举行。活动中,“鹰把式”进行了鹰猎文化表演,让游客感受到古老的鹰猎文化。

昌邑区雾凇冰雪节活动季

本次活动由昌邑区委、区政府主办,昌邑区商务局、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启动仪式上,吉林市政府副秘书长盖东平、吉林市旅游局局长费光宇,昌邑区区长刘革锋,昌邑区委副书记王庭忠共同为“曾通天下”石碑揭幕。

刘革锋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中说:“昌邑区雾凇冰雪节活动季以‘寒来暑往——吉林昌邑恭候您’为主题,重点围绕‘2个重要主线、4项提升工程、10大主题活动’开展。整个活动季将雾凇冰雪旅游与关东风情相融合、与节庆气氛相结合、与百姓生活相结合,以多层次、多品类、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满足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冬季旅游需求。”

鹰猎表演威武霸气

启动仪式后,10多名当地俗称“鹰把式”的驯鹰人进行了鹰猎文化表演。他们身着翻毛羊皮猎服,头戴狗皮帽子,脚蹬雪地鞋,手臂上架着鹰隼,一字排开,站在鹰猎场地与游客近距离接触。“鹰把式”手臂上的猎鹰目光犀利,抖开羽翼,随时准备展翅腾空。

当雪地上出现鸽子和野鸡等猎物时,猎鹰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不断盘旋,寻找目标,而后俯冲而下,准确而迅捷地捕捉到猎物,锋利的爪子和喙深深插进猎物的身体中,面对疾如迅雷的猎鹰,猎物来不及反应就已束手就擒。

鹰猎文化发展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据了解,鹰猎文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满族的女真先人,当时女真人以鹰为伴,把猎鹰称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鸟”。鹰猎文化祖先靠鹰捕捉猎物来维持生计,近千年的历史更迭,传统的鹰猎文化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作为活的文化展现给国内外游人实属不易。

近年来,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加大萨满鹰猎文化的挖掘与保护,鹰猎文化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楼村被命名为“鹰屯”,并注册成立了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曾通村、渔楼村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保护村落,渔楼村被申报为特色旅游村。

鹰把头视角的鹰猎现状 

“鹰猎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过,上到70岁的老鹰把头,下至10来岁正在学习鹰猎技能的孩子,我们是要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持续传递下去,将传统的鹰猎文化以最真实的面貌展现给观众,让鹰猎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会长李忠文说,传统的鹰猎是野外捕获猎物,如今鹰猎文化与时俱进,运用至机场上空安保趋鸟,不仅起到很大用途,还为“鹰把式”增加了收入。

李忠文表示,通过鹰猎表演,让广大游客对鹰猎文化逐步加深认识,并希望大家把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新文化吉林讯记者    李洪洲   新文化记者王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