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有群年轻人把电脑主机给研究没了

03.11.2015  10:10

这是“吉湾一号”CPU主创团队(中为黄玉硕),颇有些《骇客帝国》的味道。

2日, 长春 高新区再传喜讯,继长春光机所10月成功发射“ 吉林 一号”卫星后,由长春吉湾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的中国第一颗自主知识产权桌面云终端专用CPU“吉湾一号”成功实现商业化量产。

令记者感到惊奇的是,“吉湾一号”CPU的研发者竟是一位只有高中文化的计算机发烧友。基于“吉湾一号”CPU云终端整机可依托桌面云替代传统PC主机,所以它的众筹成本只有299元,是传统主机的1/10。更重要的是,它的问世或将迎来计算机“无机箱”时代。

云芯巴掌大小

或将引领计算机无机箱时代

“‘吉湾一号’CPU是国内首个面向桌面云终端应用设计的产品,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云芯。它的问世,或将引领计算机无机箱时代。”2日,在主题为《艰·芯》的媒体发布会上,长春吉湾微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巍向记者介绍,桌面云终端也被称为网络计算机、瘦客户机、云PC。通俗地讲,就是将本地的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通过云连接进行转换,更适用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办公。

黄巍表示,“吉湾一号”CPU因为可依托桌面云替代传统PC主机,这也为办公节约了空间。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机房似的主体机后,其它计算机只要有个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就可以办公。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可能引领计算机无机箱时代的产品,不过一个成年人的巴掌大小,长不过17厘米,宽不过13厘米。

产品研发人员

不是海归不是院士是位高中生

“起初,国内外很多企业和专家都不看好我们的产品,甚至觉得我们就是骗子,可经过检测后他们都在点赞。”黄巍表示,从我国第一颗集成电路诞生起,技术核心多由海归和院士们拥有,而他们的整个设计团队却不同,既无海归背景,也没有超高的学历,都是长春人,是由当时一群年轻的计算机“发烧友”组成,主要设计师黄玉硕是他的弟弟,只上过高中,他们的成功几乎不可复制。如今,了解他们产品的人,不再持有怀疑的态度,而是统一“点赞”。

“我从小就酷爱研发,特别对计算机情有独钟。‘吉湾一号’CPU是我带领一些‘发烧友’历时5年时间研发成功的,当时压力非常大。”身为公司总工程师的黄玉硕表示,从小到大,他都热衷于设计。上高三时,别人都在考虑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不停规划未来,他这个电脑痴人却把所有精力都投到了计算机上,导致没有考上大学。但也因祸得福,自己却如愿去了父亲单位的微机室,自学完成了大学计算机、电子的相关课程,并彻底投身到电子世界中。

一次失败经历

促使“吉湾一号”CPU横空出世

“我们为啥这么自豪,原因只有一个,之前几乎所有电脑都要使用外国生产的CPU,价格高不说,安全性也备受争议。”据黄玉硕讲,“吉湾一号”CPU能够横空出世,与一次惨痛的失败经历有关。

2008年,南欧某国拟采购10多万台瘦客户机,并主动联系吉湾微电子有限公司,让他们提供产品评测。经过用户的评测,无论是显示效果还是价格,他们都完败一家美国的竞争对手。这次失利后,黄玉硕心有不甘,想知道与竞争对手究竟差在了哪里。经对比研究,发现竞争对手是基于他们自己的CPU实现的这个瘦客户机,他们通过对这个CPU的优化实现了瘦客户机应用下的高显示性能,专用CPU干专门的事,通过优化实现最高的性价比。这个做法深深地触动了黄玉硕,为此他萌生了设计“吉湾一号”CPU的想法。

接下来就是5年艰苦卓绝的开发历程。黄玉硕当时表示,开发不出样品,就不领一分工资。正是在黄玉硕的倔劲下,公司组建了一支涉前端设计、后端设计、封装设计等技术的创新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展一个又一个攻关,实现了首次流片成功。又经过近两年的内测后,如今终于上市。至此,东北首个32位处理器诞生,并以绝对的价格优势打破了国外公司对中国芯片市场的高价垄断,对外赢得国际话语权。

2至3年进入家庭

众筹价格只是传统主机的1/10

“‘吉湾一号’CPU如今还只是应用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我们会用2至3年时间,开发出2代产品,让它进入普通家庭。”在发布会上,黄巍显得信心满满。他向记者透露,10月10日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里程碑,公司收到了意大利客户针对“吉湾一号”CPU的云终端整机所下的订单,接着丹麦、俄罗斯、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客户也都发来了订单,“吉湾一号”CPU实现了在市场上零的突破。

黄巍表示,下一步,除了让国人看得见、摸得着“吉湾一号”CPU,更得让国人用得上“吉湾一号”CPU。他们正计划将基于“吉湾一号”CPU生产的云终端整机在支持创新的众筹平台上网上线预热,本月9日正式启动众筹,基于“吉湾一号”CPU的云终端整机可以依托桌面云替代传统PC主机,预计市场零售价799元,本次众筹价格仅299元,只是过去正常主机价格的1/10。

长春晚报记者 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