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成为项目建设“领头雁”

18.11.2016  12:03

   今年2月获批成立,全年开工项目24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6个,是年初计划的2.5倍——  

   本报记者 李 波 张源珊 陈 璟 本报通讯员 时 雨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长春新区。消息传来,有人在心里思量:当下东北板块经济情况并不乐观,长春新区能不能建好?如何建好?它的建设将会给长春带来怎样的改变?

  如今,长春新区交上了这样一份答卷:截至9月末,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68亿元,年底将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6亿元,年底力争完成1000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收入完成73.46亿元,年底将突破100亿元。

  特别是在项目建设方面,长春新区全年开工项目24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6个,是年初计划的2.5倍。这份厚实的成绩单得到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的充分肯定。

  新区发展关键靠项目。然而知易行难,处在东北经济爬坡过坎的艰难时段,招商引资困难重重,项目建设常遇推进慢、落地难的问题。长春新区靠什么超额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规划先行

  “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是推进长春新区建设的灵魂,更是新区承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孙亚明说,建设新区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体现在工作谋划上,眼界要高、站位要高,要系统性、综合性地谋划思考;解放思想要体现在创新工作思路上,思路要新,要有建设性,切实围绕新区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

  “立足吉林看长春、放眼全国看长春、走向世界看长春。”这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同志主政长春后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刚刚起步的长春新区首先把目光瞄准了世界——以国际化视野启动高标准规划编制工作,以一套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总规划整合资源、集聚项目、引领发展。

  从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伦敦大学等单位请来12位专家组成智库,20余家国际一流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10月份,《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获省政府批复,其“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为新区绘制出以科学理念为主导、国际化为标准的发展蓝图。

  “新区‘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包括了统一的战略目标与任务体系、生态资源体系、产业招商体系、城市空间体系四个体系,逐一分解任务、统一空间落位。”全程参与规划编制、当时还是长春市规划院副院长的王昊昱,如今已经成为长春新区规划局副局长,她告诉记者,新区规划不仅是省内首次拿出的 “多规合一”成果,也意味着全国“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高标准、高站位的规划体系所展示的发展环境,极大地提升了新区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了大批优质项目。

  敢于突破

  关于东北经济下滑的原因,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体制机制的落后。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是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创新,还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创新伴随新区发展全过程。”孙亚明说。长春新区成立之初即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全面激发区域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0月18日,长春新区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即是得益于新区一流的行政服务高效能体系建设。长春新区坚持一切政策向大项目倾斜、一切资源向大项目集聚、一切力量向大项目集中,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探索行政审批改革,做到“审批时间最短、审批环节最少、服务效率最高”,真正做到“新区事新区办”,实现发展“零门槛、零障碍”。

  如何做到“零门槛、零障碍”?

  长春新区的答案是:全方位突破,重建体制机制,一切人、一切事皆围着项目建设转。

  ——实施重大项目注册并联审批,由企业服务和政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协调各相关窗口单位及部门,按照许可预告,同步咨询,内部流转,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真正实现“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一窗出证”,全年共清理规范前置审批事项4项,减少审批要件10个,减少审批环节17个,实施并联审批4项,平均压缩审批时限26.8天。

  ——对180个新开工重大项目实行重点项目服务秘书制,搞好三段“五包”式服务,即围绕项目引入、项目落位、项目成长包手续办理、包组织推进、包沟通联络、包问题破解、包政策争取,在“网格走访”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区重点企业当前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和企业满意度。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起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司法保障服务平台、惠企政策服务平台五大服务平台,主动承接企业诉求。

  ——出台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项目承诺审批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新区纪检监察、督查、党办、发改工信局等部门加强对企业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召开联席会、调度会,按照“一段一检查、一段一调度、一段一通报”的原则,将服务企业工作纳入全年岗位目标责任制。

  随着新体制机制的高效运行,大干快上抓项目、一马当先促项目、夙兴夜寐谋项目成为长春新区所有干部的动员令、冲锋号。

  从招商到落位再到投产达产,项目服务贯穿始终,项目审批和服务达到全国一流水准,这已经成为长春新区的文化和品牌。

  集群发展

  如果说,一流的区域规划和一流的体制机制是长春新区对重大项目外在的引力,那么,打造产业发展集群则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上下游产业主动融入新区。

  9个月来,长春新区坚持围绕全省优势资源,加快引进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优势,引进了新能源汽车项目;

  围绕农业资源大省优势,引进了亚太示范区、北大未名等现代农业产业项目;

  围绕长白山丰富的火山岩资源优势,建设了玄武岩项目;

  ……

  “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能把吉林省的优势资源作用发挥出来,提高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带动区域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孙亚明信心十足地说。

  “长春新区着力构建全球价值链基础的产业体系,围绕发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和现代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形成‘562’产业体系,打造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中心和东北亚区域绿色消费中心。”长春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姜保忠说,产业是新区发展的基础,以产业优势吸引项目,打造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是长春新区的一个主导发展理念。

  在如此高端明晰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下,选择长春新区的企业又是怎么想的呢?

  “亚泰医药产业园建成后,我们不仅将把亚泰医药总部搬到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还将把整个研发团队、三个制药企业及一个大宗物流交易平台也搬过来。”吉林亚泰医药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耿佩民告诉记者,围绕长春新区亚泰医药产业园这个“大本营”,将打造研发国际化、生产智能化、运营规范化、资产证券化、服务人性化的大健康医药服务产业集群。

  有了产业集群的构架,如果招商工作缩水,项目建设也会大打折扣。为此,“在谋划项目工作时,新区一直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新区主要领导带队,围绕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加快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平台类大项目。”长春新区商务局负责人马国增说,新区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分赴东北亚、欧美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精准招商,共开展招商活动30余次,引进了温德克通航制造项目、龙翔国际商务中心等一批投资百亿元的大项目。

  在今年秋季开工的重点项目中,泰山体育产业集团高端冰雪运动装备制造、激光创新中心、湖北汉口精武农业集团长白山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均体现出长春新区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布局所蕴含的强大引力。

  “这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入驻后,将发挥研发力量和集聚作用,打造品牌优势,推动上下游领域发展,助推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马国增说,眼下,新区正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包装储备一批有专业水准的优质大项目,为明年的项目建设打基础、做准备。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长春新区新兴产业集群规模正在迅速壮大,一个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9个月的成绩单,写照着长春新区人9个月改革破冰、背水一战的奋斗磨砺;9个月敢打敢拼、只争朝夕的干事韧劲,揭示着长春新区坚定落实中央、省、市要求,起步之高、视野之宽、发展之锐、成果之丰。

  这样的新区理念、新区速度、新区魄力、新区成绩,令人惊叹。

  我们期待新的精彩,在长春新区、在长春、在吉林上演。

(责任编辑: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