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文庙为何选在老城东南?魁星街与魁星楼无关联

15.01.2017  11:36
民国初年公布的大总统教令中要求各地设立文庙奉祀官的要求(现藏于长春市档案馆)。 (图片由杨洪友提供) - 新浪吉林
1924年重修文庙时,代理长春县知事出具的借用自治款项借条(现藏于长春市档案馆)。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民国初年公布的大总统教令中要求各地设立文庙奉祀官的要求(现藏于长春市档案馆)。 (图片由杨洪友提供) 1924年重修文庙时,代理长春县知事出具的借用自治款项借条(现藏于长春市档案馆)。

  今天的长春有“文化城”的美誉,但在老长春的历史上,代表长春文化发展的大事件——文庙的设立曾经历了怎样的周折?位于今天亚泰大街与东天街交会处的长春文庙,最初因何选址在此?当真是因为当时的长春城内没有适合建设文庙的空地吗?文庙又是在哪些人的支持和努力下建成的?长春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杨洪友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揭开了长春文庙不为人熟知的那些往事。

  读书,历来是文人士子谋求进身之阶的主要方式,也是统治者选拔人才、教化人心必须鼓励的事情。清代的东北,随着闯关东的汉人不断增多,经济得到发展,人们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然而,清代统治者为保护祖上起家的龙兴之地不被汉化,一度坚决拒绝地方官员在吉林设置文庙的请求。

  事实上,早在长春建设文庙之前,长春厅的教育、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时的长春在一些史料里被称为“人文渊薮”之地,就是这一现象的写照。那么,长春文庙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设立的呢?

   吉林将军的奏折

   长春文庙兴建的起点

  清代的地方,要设立文庙和儒学,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早在雍正二年,办理船厂事务的朝廷官员赵殿最就曾上奏皇帝,请求在吉林兴建文庙,遭到雍正皇帝的严厉斥责。一直到乾隆元年,喜欢汉文化的乾隆皇帝才终于同意在永吉州(今吉林市)建文庙。

  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长春厅设立,当时在此居住的多是贫困流民,因此建厅时也没有设立主管儒学的官员。在此后的70多年间,长春的读书人越来越多,文化不断发展,到了道光六年,专门给长春厅学额3名。到了同治七年,由于整个吉林省长春、吉林、伯都讷三厅的绅民们在扑灭马傻子农民军过程中,曾经为奉天军队输捐了大笔的军费。作为回报,朝廷给整个吉林省永广学额,折成银子,为一千两可以换一个生员的名额。这些换来的名额,就永久地分给长春3名。

  而且,从同治七年起,长春每次考试,还要再增加3名,可以增加14次。就这样,长春的学额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但这些学生们被录取后,要去吉林厅儒学府和吉林厅、伯都讷的学生一起在那里读书求学。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