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东本愿寺的前世今生 建筑风格源自唐朝

20.04.2015  12:02

昔日的新京东本愿寺别院历史图片。

东本愿寺附殿的“唐门”式样的门檐。

2014年之前保存完好的东本愿寺大殿。

2014年之前保存完好的东本愿寺。本组图片 袁海光 提供

近日, 长春 伪满遗迹东本愿寺,因违建拆除被破坏的地方没得到妥善维修,再次进入媒体的视野。自2014年上半年以来,一家房地产公司欲在遗迹旧址建售楼处,破坏遗迹的行为受到长春市民的强烈反对,后违章建筑开始拆除,但被破坏的瓦片等至今未得到妥善修护。东本愿寺缘何能受到这么多长春市民的关注和爱护,它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呢?“踏查长春”团队成员袁海光向记者讲述了这座建筑的来由。

东本愿寺的日本建筑风格源自中国大唐

昔日的新京东本愿寺,位于新京大同大街与北安路交汇处西北端(今长春人民大街与北安路交会处西北,原二实验中学院内,老市政府北门马路对过),1936年5月始建,1937年竣工。这座寺院坐西朝东,由大殿和附属配殿组成,建筑式样模仿日本京都本愿寺的相关建筑。

大殿台基为花岗岩敷面,其上的大殿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大殿屋顶为仿木钢筋混凝土构置的歇山式长屋脊设计,颇有日本传统建筑之风。在白色大殿墙体上,配有钟形窗口,窗前悬挑朱栏。在大殿的北侧,建有一栋附殿,附殿与主殿中间由过廊连接,并围成一个静谧的内庭院,附殿最著名的就是那个被称为“唐门”式样的门檐。整栋建筑在色彩上黑白搭配,素雅而和谐,而细部设计更是精巧细腻,极富韵味。

这种被很多人称为“日本风格”的建筑,却是源于中国的大唐,那时的中国大唐几乎一切的东西都是日本学习的目标。日本京都的规划建设,几乎就是大唐长安(现西安)的翻版。这种风格在日本传承下来,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与中国大唐的建筑风格,在造型手法和理念精髓上是一脉相承的。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大唐时代从中国传到日本。本愿寺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派的所属寺庙,最初于1272年在日本京都的东山开基建设了“净土真宗开祖亲莺圣人庙”。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后,信奉者日益增多。1602年,为防止信徒的膨胀失控,由幕府将军德川家康下令,从本愿寺中将“大谷派”分离后设立了“东本愿寺”,留下的那部分相应称为“西本愿寺”。这两寺都位于日本京都,相距不远,也算是“同宗不同派”的“兄弟寺”。

东本愿寺作为日本侵华见证具有文物价值

进入近代,特别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取得惊人发展后,伴随着日本对外扩张理念的膨胀,“脱亚入欧”“领导亚洲”的鼓噪在当时的日本极为时髦,日本的宗教界也有了一份“引领亚洲宗教的责任感”。当时的日本政府自然喜欢看到这种“日本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努力,于是,在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各种宗教派别纷纷随军来到中国“传教布道”。

东本愿寺最初在东北的落脚点,就设在他们自认为是“自己地盘”的关东州,上世纪的前十年,东西本愿寺先后在旅顺和大连修建了本愿寺。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作为“首都新京”,当然要建相应的寺庙。1937年,这座东本愿寺就在长春建设完成,并作为日本京都东本愿寺的“别院”而命名为“新京东本愿寺”。作为日本侵华时期建设的宗教建筑,东本愿寺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1985年被定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以后,东本愿寺先后由长春市直机关幼儿园、六一小学、实验中学、第二实验中学等单位使用。后来,第二实验中学在此寺庙南边建起了新的教学楼,这座寺庙的大殿成为学校的图书馆及阅览室,附殿曾作为体育教研组的办公室。尽管新楼与原建筑的大殿相距很近,但原建筑在当时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袁海光 长春晚报 记者 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