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不再大规模建设路桥 发展公共交通才是出路

11.09.2015  07:51

长春 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飞   新文化报 张英男 摄

长春市区已经进入了百万辆机动车时代,这也标志着城市交通压力到了一定程度。作为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者们,他们都在考虑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日益加剧的交通拥堵问题呢?近日,新文化记者采访了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飞,对这些问题,他一一提出破解之道。

修路:今后不会继续开展大规模路桥建设

问:您认为长春市目前的交通拥堵达到了什么程度?

答:目前是一般拥堵程度,新修的快速路已经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但现在的早晚高峰期间,城市中心区的快速路上下行匝道处(例如南湖广场、景阳广场、卫星路会展大街等),已经出现了拥堵现象。

问:快速路的效果能维持多久?

答:快速路的设计只能消化几年的交通流量增长幅度。现在是一百万辆,估计增长到一百五十万辆的时候就抵消了。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也就还能继续维持两到三年吧。不过具体的时间要看届时的发展情况,但到了一百五十万辆车的时候,在交通高峰期间的交通节点处,肯定会再次产生拥堵,将来快速路的通行段也会普遍发生拥堵情况。

问:长春何时会修建新的快速路体系?

答:在长春市的交通建设规划中,我们只做了这一期快速路的规划,未来的交通规划已经做到了2050年,都没有再设计大规模的快速路建设体系。因为长春市区的机动车过了百万辆之后,路桥建设根本不可能跟上车辆的增长速度,越修越拥堵。

问:那今后快速路通行段的拥堵该如何疏导?

答:如果在快速路的繁华市区出入口上下快速路,那必然会导致出入口及通行段严重拥堵。要以轨道交通和快速路路网结合的方式,让人们便于出行,就是你驾车在快速路走一段后,走到和轨道交通交会的节点处,将车停好后,去乘坐轨道交通进入繁华市区。

观念: 要改变出行理念 提倡绿色出行

问:不进行大规模路桥建设的话,那该怎么解决驾车出行的困难呢?

答:受到人口和经济增长量等因素制约,城市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而长春市的城市规模已经很大了,也不可能继续大幅度扩张,所以市区交通必然会越来越拥堵。以后我们的城市就没有那么多路可供所有的私家车出行,所以全社会的交通出行心理需要转变,提倡绿色出行,选择公交方式、自行车及步行方式,少使用小汽车出行。

问:小汽车应该如何使用比较合理?

答:现在很多有小汽车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出行习惯,不管去多远,去办什么事儿,都要开车去,这就是无节制地使用。这个思想观念一定要转变,这才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办法。小汽车应该在通勤时少使用,远郊出行时才使用,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也是国外大都市的人们普通采用的出行方式。

问:在长春市百万辆机动车中,私家车的比例已经相当大了,是不是很快会走上其他百万辆城市的老路,会限号通行或者是限购呢?

答:限号和限购,都是改变出行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行政强制手段,我认为最好不要发展到必须实施强制手段来限制的那一步。如果一旦政府决定实施这些手段,大家应该理解,这是公共政策补救式的措施,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相对强制性办法。限制手段其实不是限制自由,而是督促人们改变出行方式的办法。要想不使用强制措施,就需要人们自主改变。我认为如果实施限制措施的话,最好是不限制拥有,但要限制使用,即限行不限购。

问:改变出行观念,这个真的很难,该如何着手?

答:现实中,人人都不想做礼让者,开车的都希望一直能开车出行,还不想忍受拥堵,这种无节制的出行状态,也就是整体交通秩序混乱的根源所在。

人们要从思想深处做根本的转变,把法律不仅仅写在马路上,还要写在每个人心中。而且要从孩子抓起,从小就培养这种意识。而且目前的交通法规还有细化的空间,对于一些涉及到交通礼让等细则上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对于行人机动车的优先权也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所以从立法上也应进行细化研究。

世界上没有解决交通拥堵的灵丹妙药。还是要依靠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法律法规的清晰,出行路权的梳理,生活习惯的改变来解决。

公交: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交网络

问:您提倡公交方式出行,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及长期的亲身体验,目前长春市的公交车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乘公交车也难以避免拥堵,也会花很长时间出行,该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

答:常规公交的问题很多,主要有:车隔较长、单次运行时间过长;线网线路设置不科学、高度重复、线路过长、随意更改线路;服务质量差、车况差、不能持续进行投入等等。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经营权太分散,很多问题很难统一协调。而且快速公交在长春市也不适用,快速公交要有独立路权,实施起来较难。

(由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的《长春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今年6月已经发布,其中专门谈到了常规公交的弊端:由于私营公交企业过多,近80%的公交线路采用车队承包的经营方式,线路运营以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在运营时间、运营速度、车辆投入等方面难以满足现状居民出行服务需求。长春市目前公交出行时耗为46.2分钟。根据居民公交出行时间链,居民等待公交时间较长,为6.2分钟。公交出行时耗和其它方式出行时耗相比,平均消耗时间最多。)

问:那大家该如何选择更好的出行方式?

答:在大城市的交通发展中,轨道交通是重要的解决方案。轨道交通才是公共交通网络的骨骼,才是大动脉血管,而常规交通只能是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是公交出行的辅助手段。

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必须采用轨道公交方式为主体,而且轨道交通的经营权也牢牢把握在政府手里,是完全公益性的,更有利于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绿色出行的城市交通网络,整个都应建立在轨道交通为主干网的体系上,把其他的慢行系统、常规公交系统、对外交通系统(火车、飞机、轮船等),都和轨道交通结合在一起,所有的交通体系都要围绕轨道交通来实现接驳换乘。

问:长春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如何?

答:地铁一二号线几年后就能开通,将极大缓解常规公交品质过低的问题。而且目前的轻轨三四号线,和地铁一二号线正好是环状加十字交叉的一张网,成为未来网状轨道交通的骨架。今后还要继续建设多条轨道线路,到2050年的远景年,轨道交通的出行分担率要占到公共交通比例的45%。

目前快速路的消化能力还能维持两三年,正好能等到地铁开通,届时地铁开通就会极大缓解交通压力。而且快速路是环状,地铁是十字状,快速路和地铁站点有相交,可以在交叉点进行换乘。地铁走的是城市中心区域,快速路走的是拥堵区域的边缘,形成了补充体系。

停车:应优先解决居民回家停车问题

问:在百万辆机动车时代,长春市的停车问题愈加困难,从规划角度,请您谈谈对停车场建设的意见。

答:在公交优先理念的指导下,小汽车的停车场就不能无限建设,在中心区域更是如此。我们刚才谈到应限制使用小汽车出行,而停车不方便,在很大程度上也就起到了限制小汽车出行的效果。所以从我们整体规划设计的观点出发,不应大量规划停车场所,还是要提倡绿色出行。

问:市区一些繁华地段要建立体停车场已经见诸报端,但为何大多都迟迟没能建成呢?

答:那些立体停车场的选址没有核心的规划理念,也不在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的范畴里,应该是遇到了一些现实中的困难,所以迟迟未建成。因为越在交通拥堵的地段建停车场,就会有越多的车涌入这一区域,结果就是越来越拥堵。

问:现在群众反映很多的,还有回家停车难的问题,这个可以考虑规划吗?

答:虽然不建议在市区使用小汽车,不能保障出行停车,但的确应该让拥有小汽车的人在家有停车的位置,而且也应尽快解决公交接驳点的停车问题。要解决所有人在家停车很难,社区居民的公共停车场可以通过抽签或其他形式,来解决现有的矛盾,并可以用租金来补贴建设社区新停车场的费用。从长期来看,需要逐步疏导,将部分居住地迁移到新城区,腾出空间来,就能解决家居停车问题。

慢行:规划城市慢行廊道 保障自行车和步行

问:绿色出行的理念中,自行车和步行也应有一定的比例,但长春市街路专用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较少较窄,该如何保障这些人的出行呢?

答:自行车和步行方式作为短途接驳,将公交出行方式和到达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串联起来,能有效解决城市末端交通问题。在北欧的很多城市,在城市道路断面上,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宽度要大于机动车道,充分保障了这部分出行者的路权。在长春市因为各种因素,没有这样的条件,但我们正在努力创造一定的空间。

在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最近编制的《长春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规划了38条城市级慢行廊道,总里程将达483.17公里,建成后骑车、步行就不用和机动车抢道了。

长春的慢行廊道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两套系统”:三个层次为区域级、城市级和社区级慢行廊道,两套系统分别为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慢行廊道把公园、大型的生态绿地都串联在一起,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提倡以自行车健身徒步,鼓励这样的健康生活出行方式。

我们还要完善慢行廊道的过街节点,保证廊道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在快速路及主要干路沿线共规划了60处过街天桥,16处过街地下通道,并规划了依托轨道交通站点的过街设施105处。围绕廊道周边也将布设用于服务行人和骑行者的服务点,设置医疗点、信息咨询亭、售卖点、治安点、消防点、宣传栏、公共卫生间、休闲座椅、自行车停靠点等。

畅想:未来可建设社区化的生活工作方式

问:对于城市交通规划,怎么出行才能真正告别交通拥堵,这方面有没有一个未来的远景规划呢?

答:我们可以展望一个远期的愿景,可以通过建设社区化的生活工作方式,彻底告别交通拥堵。就是在大城市里科学规划一些大型社区,人们的工作和居住地点都在一个社区内,社区里的各类配套设施要完备,人们就不用因上班、上学、就医、购物、娱乐等行为跨越城区去实施了,减少出行范围就能解决交通拥堵。

这只是理想化的愿景,并未进行规划,因为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其实在现实中,城市也在不断进行类似的疏导功能,比如将繁华市区的一些企业、单位、学校迁到城市边缘地带,并为相关人员提供住房和相关配套设施,办公区和居住区融合,这样既解决了这部分人的交通出行难题,也缓解了繁华市区的交通压力。

从规划上来看,在未来的新城区建设中,就可以专门规划建设多功能混合的社区,在两三平方公里小的地域范围内,单位、学校、医院等混合单元就可以形成一个社区,避免做单一居住功能的“大社区”,从而减少出行困难。

新文化报 (刘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