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30.01.2015  00:47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和省里明确提出支持东北新一轮振兴、推进东部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通化市加快全面振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通化市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持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精心描绘“十三五”发展蓝图,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今年预期目标确定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指标。

    ——突出抓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围绕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生态环保“五大板块”,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1200个、亿元以上项目36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2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0亿元。开工建设四环100万套电子医疗器械、万通40亿片感通片等新项目,加快实施通化生物科技产业园、医药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等续建项目,推动东宝120万瓶人血清白蛋白注射剂、联合260亿粒药用胶囊等项目建成投产。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强力推动工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推进现有企业跨区域战略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和实体经济。重视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滚动实施15个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应用项目,拓展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新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品种。技改投资增长12%,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0%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户以上。

    着力推进支柱优势产业提升、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努力形成创新发展、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创办长白山医药健康产业论坛,搭建公共创新服务、中试转化、医药物联网系统等功能完善的综合服务平台。创建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示范区,争取生物医药集聚区列入国家试点。全面完成医药企业新版GMP改造。服务通钢建设冶金产业园,逐步实现转型发展。深度开发长白山特色食品资源,抓好长流食品加工产业园等40个超亿元项目,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加快鸭绿江河谷葡萄产业带建设,促进通化葡萄酒品牌振兴。推进江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规划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石油装备扩能改造工程建成投产。抓好玄武岩产业集聚区建设和高端后续项目开发,推进柳河、通化县、集安石油项目勘探,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服务业提速增效。升级发展商贸物流业,启动建设物流产业园、木材物流园区和现代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加快欧亚、义乌、中东等商圈建设。争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规划建设“北斗数谷、智慧通化”项目。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吉林省生态文化旅游第二极和东北亚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实施长鹿国际休闲游博园、龙溪健康养生谷等重点旅游项目,启动建设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国际养生休闲度假基地,加快发展高端养老养生产业。系统谋划大健康产业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文化与旅游、商贸、养生保健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县域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种植结构,重大粮食增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抓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统筹规划黄金水稻带,搞好农业产业园、有机食品科技园等项目实施。抓好20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200个标准化牧业小区,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实施农特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完善人参电子交易服务平台,开发人参新资源食品,人参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开工建设长白山林蛙产业园,加快发展林蛙系列产品。调整单一生产籽粒的农作物种植格局,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依托丰富的菌基资源,推动食(药)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食(药)用菌生产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进一步扩大棚膜蔬菜种植面积。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45个省级重点村建设任务。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港经济带建设,实施区域专项规划和产业园区规划,抓好二密、三源浦两个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谋划引进,增强集聚带动功能。推动湾湾川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加快县城提质扩容和工业重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建设,发展特色城镇。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开工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推动改造向周边拓展。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小区15万平方米,改善环境设施。开展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加快老旧地下管网改造。继续实施二次供水改造,改造16个区域二次供水设施,解决3万户居民用水和水质安全问题。改造地下供水管网40公里。完成热源厂扩容改造,新建换热站8座,铺设供热管网14公里。基本完成“气化通化”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四城”联创,全面加强城市管理。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清理调整机制,开通审批项目管理平台。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继续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营库。加强创业服务中心和孵化基地建设,健全中小民营企业信用体系、融资担保机制,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统筹推进财税、土地、公共资源交易、价格等改革。深入开展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产业金融,引进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在该市设立分支机构,新增放款力争达到100亿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机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深化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体制,促进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加快通丹经济带规划建设,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推动东北东部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鸭绿江中朝经济合作带建设,推进界河大桥联运通行。加快开放平台载体建设,促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医药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开工、投产超亿元项目30个以上。策划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发展友好城市。加强出口基地建设,优化海关通关服务,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强化与国内外重点地区产业对接互动,促进合作项目落地,推动落户企业再投资。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成百户创新企业集群工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户、省级创新型和科技型企业达到65户。申报国家和省科技专项60项,争取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等15个项目进入全省“双十”工程和省级以上重大专项。大力推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项目对接,加快建设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院士工作站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科研院校科技成果优先转化。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鼓励通化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通梅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加快建设通靖、通集、辉白高速公路和通化大街,开工建设西昌立交互通工程,建成五月花立交互通工程。完善通化机场及周边配套设施,开发国际航线和低空旅游飞行项目。推动建设通丹陆港。实施大中型电网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抓好江河堤防、水库除险加固等61项水利工程。推进城市供水水源综合改造,筹建第二净水厂和应急水源。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通化。全面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赔偿制度。推进蓝天工程,造林绿化10.4万亩,标准化绿化村屯35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平方公里。抓好碧水工程,加快哈泥河流域等饮用水源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成重点流域16个污染防治项目。筹划市区南山生态移民工程,推动周山沟河及公路、铁路沿线环境治理。加快建设市区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推进二道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六大工程”。抓好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生态村12个、生态乡镇5个,争创柳河省级生态县。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幼儿教育覆盖工程,农村薄弱校改造,实施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项目。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完成249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成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和完善城区健身路径和农村文体广场。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支持国防和驻通部队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施“十大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办100件左右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5万人。完善困难群众救助帮扶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优化社区管理资源。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1.6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推进城中村改造,通过几年的努力,完成全市32个城中村改造任务。改造农村危旧房5000户。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6处。更新城市公交车30辆,科学设置公交线路。加快建设停车场,强力整治交通秩序,统筹解决停车难和高峰拥堵问题。深入推进安全发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部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力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坚持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依法办事,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组织机构、职能配置、运行方式法定化。实施简政放权,进一步减少、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制定权力清单,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范围、种类和幅度,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建立责任清单,厘清部门职责边界,明确岗位责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探索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普遍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和决策咨询制度;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强化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管职责,优化资源配置,充实基层一线行政执法力量,推动执法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