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抗战老物件:“白布”记载中国母亲的恩情

28.07.2015  08:43

这封特殊的感谢信,至今保存完好 新文化记者 吴廷 摄

新闻回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新文化报与 长春 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史实展,现征集抗战时期的老物件,我们将邀请专家对老物件进行鉴定,这些物品有机会在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免费展出。如果您想参与,赶快拨打本报热线0431-96618报名吧!

    新文化讯(记者 刘中全 实习生 梁博宇) 最近几天,新文化报24小时新闻热线响个不停,读者们纷纷打电话介绍自家的抗战老物件,有日本军官指挥战刀、有当年的老地图……大家都想找专家给鉴定一下这些物件的来历,并咨询参展情况。

一块“白布”背后的感恩

在收藏家王锦思的藏品中,有一块写满了日文的“白布”,保存得很完好。

“这是我在辽宁收集到的,根据上面的内容推断,应该是中国的一位母亲曾经收养过抗日战争后的日本遗孤,后来这位母亲被邀请到日本,当时赠送给她的一份纪念品。”王锦思说,后来这块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白布”不知什么原因流出来,最后到了自己手中。

新文化记者看到,这块“白布”约有1.5米见方。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沈燕解释说,这上面的主要文字意为“在战乱时养育孤儿的中国母亲访日纪念”,白布的四周有到场人士的签名,据推测,其中不乏曾被中国人抚养、后又回到日本的遗孤。最引人注目的是白布中间的圆圈,内有“中国の母 王纯杰样 祈长封”的字样。沈燕解释,“样”是尊称,“祈长封”则代表祝福、祈愿的意思。从这块“白布”中体现的敬意之厚,也能看出“中国母亲”对日本遗孤的恩情之深。

据了解,所谓日本遗孤,就是日本战败撤离后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在那个年代,很多中国人克服了民族仇恨,对日本遗孤伸出援手,予以收养。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缓和,很多遗孤返回了日本,但中国养父母的恩情却难以忘怀。在日本,这些养父母们被统称为“中国母亲”,受人尊敬。

沈燕说,这张“白布”上有“茨城县、长野县”等字样,表示参与欢迎会的人员来自这两个地方,而白布上的日本人名,则是参加欢迎会的人士。在当时,很多日本遗孤回国后事业有了发展,以各种方式回报他们的养父母。

“在长春市平阳街有一栋中日友好楼,就是当年日本商人笠贯尚章为这些中国养父母修建的。”沈燕说,如今随着时间流逝,在世的“中国母亲”已寥寥无几,但养育之情与感恩之心的见证却将一直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日方约有5000余名孤儿遗弃在中国,因为长春曾是伪满洲国的首府,遗孤也就格外多。“中国母亲”省出牙缝里的粮食,费尽心血抚养侵略者的孤儿,几十年后又强忍离别之苦,把他们送回国,只有中国母亲才能做到。

一条马鞍皮带背后的故事

“我家里有一条马鞍皮带,这还有一段小故事呢。”90岁的长春市民郑先生说,那是在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还在中国招募劳工,其中有一个头目对中国人很凶,劳工们动辄挨打。

“我当时还是一个农家的年轻人,激于义愤,打算惩治这个头目。”郑先生说,趁那日本人下马后,就解开了马鞍皮带,后来那个凶狠的日本人骑马时摔了下来。

“当年那些劳工们真是很可怜啊。”郑先生说,“当时我就是一心要打败日本鬼子,也没怕什么,劳工们都很感谢我,因为他们终于不用挨打了。”

那件事发生后不久,抗日战争就胜利了,而郑先生随后参了军,一直到解放。郑先生一直以这条皮带为荣,每逢重大事件就系在腰上。一次老战友问道:“老爷子,这皮带怎么这么像马肚子上解下来的啊?”郑先生大笑道:“这就是马肚子上解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