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工“当牛做马”需要怎样的救助?

23.11.2016  04:06

  背景:媒体报道,江苏常熟很多服装厂通过中介从云南等地购买童工。那些十几岁的孩子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地干活,只要不听话就会挨打;他们不干到年底就拿不到工资,被扣押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以防逃跑,甚至遭受暴力……

  京华时报发表汤嘉琛的观点:或许卷入舆论风暴的工厂会被处以罚款,童工会被送回老家,但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想过接下来的故事——工厂很可能等风头一过继续购买童工,那些被送回老家的孩子要么只能重回贫穷生活,要么会去别的工厂“再就业”。围观者热衷于给出各种药方,比如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呼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力度,呼吁用政策保障贫困孩子入学,可问题是,这些建议要么只能管一时,要么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或许正因为如此,那些童工在受访时完全不信“读书改变命运”那一套。如何解决童工问题,我也给不出多么高明的意见。我只是隐约觉得,无论是媒体、网友还是监管部门,都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有那么多孩子被迫成为童工甚至“乐于”当童工,一定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至于问题该如何妥善解决,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种考验。

  小蒋随想:贫穷就像是一种疾病,在欠发达地区一辈人一辈人地传染,让身处那种境遇的人们有着看不到边的绝望。对一些童工而言,在家里其实感受不到什么温暖。这一方面是因为物质极度贫乏下温饱难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某些“越穷越生”的父母无暇关爱那么多孩子。在城里人听到“当童工有肉吃,不想回家”倍感心酸之时,一些山里娃却说出了当童工反而比在家“”、宁可在工厂“当牛做马”的残酷现实。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童工被解救后还会选择“再就业”。无良企业与老板恰恰瞄准了这一点,对童工可劲儿地欺压与剥削,血汗工厂必须被严惩。坦白说,让这些学习底子差、教育环境差、家庭条件差的孩子重回校园,指望他们读书改变命运,并不现实。让这些孩子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让已满16周岁者“半工半读”,可能是更有效的帮助。

  奔驰高管辱华,中国人不该激愤吗?

  背景:昨日,北京顺义中央别墅区一名外籍男子因停车与中国业主发生口角并辱华。经核实,该外籍男子为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高管。戴姆勒公司随后发表声明,该员工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与戴姆勒所秉承的“平等、尊重”的价值观相违背,谨向公众及社会致以诚恳的歉意,已对该员工进行免职处理。

  京华时报发表刘雪松的观点:这一次,网上情绪化观点依然占了上风。顶在点赞率高位的一个观点认为,“员工的素质和职业素养,往往代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奔驰高管代表的是德国人的素养,代表的是奔驰的素养。所以,用德系车也是一种受辱。”这是用一种很没文化的逻辑在分析社会现象;是单一事件背后的情绪叠加“盖楼”。它推导的结论,毫无疑问也是偏颇的,它叠加的情绪高楼也是一幢歪楼。透过这个案例,可能对于戴姆勒公司、对于中国在与跨国公司的维权纠纷的处理上,也有可以总结的地方。如果奔驰汽车在处理与中国消费者维权纠纷的时候多一些贴心,少一些傲慢;如果中国的维权机制,能够有效地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到位的支撑,那么,今天网络的情绪可能就不会这么集中爆发,今天的消费者和吃瓜群众,可能就不会在这个案例面前失去基本的理性和客观的判断。

  小蒋随想:戴姆勒方面立刻道歉,说明其深谙管理者与企业形象的关系,让辱华高管“下课”,是务实的危机公关。此事怪不得中国网友群情激奋,“你们中国人都是XX”充满了侮辱与歧视,折射出那名涉事德国人心理上的肮脏与龌龊。身处中国的地盘,住在北京最好的别墅区,赚着中国市场的钞票,还骂中国人“XX”,做人可以这么无耻吗?当然,这事可能涉及“路怒症”,甚至有“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因素,但辱华已然超出停车纠纷范畴,而是涉及国家尊严、种族平等。这种事放在任何国家,当事人被驱逐出境都不值得奇怪。至于将一名企业高管的丑恶言论与该企业的产品服务挂钩,算不算意气用事,恐怕见仁见智。说到底,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权,有权用脚投票。面对三星Note7手机爆炸召回却不包括中国市场,鉴于在中国出售的奔驰车散发异味、高价低配,中国消费者难道不该“有情绪”,不可以说不吗?某些外企真的应该想想如何尊重中国市场与中国消费者。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