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后的“金色未来”

20.04.2015  12:02

  制图 聂丹

  新闻提示

  为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我市日前出台了《长春市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办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坚决遏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

  “禁烧令”受到社会各界好评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告别了被焚烧命运的秸秆,归宿在哪里?

  “广大农民朋友要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做到自觉‘禁烧’。同时,要相互监督,全面保证‘禁烧’。”这段时间,很多农民收到了这样一封信。

  “好在我家的秸秆去年秋收后就都处理了,要不现在真不知道该咋整!”榆树市刘家镇农民张军站在自家地头不无担忧地说,“以前大部分秸秆都烧了,现在不让烧了,那得往哪儿整啊?

  如今,不少农民和张军有着同样的困扰。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我市将坚持“以用促禁”,一手抓“禁烧”,一手抓综合利用,建立疏堵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研发和项目实施,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

  还田—— 今年秸秆还田率将达15%

  九台区西营城街道吕占军家的地里,高高的玉米茬格外显眼。“春耕在即,这些秸秆咋还不处理?”记者疑惑地问。“不用着急,这些秸秆是用来还田的。”吕占军笑着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种地就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春耕时将秸秆还田是其中的技术要点,“效果很好,产量提高了10%,每公顷节本增效2000多块钱!

  推进秸秆还田,是我市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将留在地里的秸秆粉碎还田,秸秆发酵后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从而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

  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今年,我市各县(市)区都将切实组织推广机械化还田工作,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今年全市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率将达到15%,机械收获秸秆直接还田或打包利用,示范推广两万公顷秸秆腐熟技术。

  做能源—— 新建4000户沼气池

  “现在我们家已经离不开这些颗粒了!”榆树市恩育乡红庙村农民张文华怎么也想不到,以前最让家里人头疼的玉米秸秆会成为家里的“宝贝”。恩育乡通过实施秸秆压缩固化颗粒做燃料项目,从外地引进了秸秆压缩固化颗粒生产设备和颗粒环保节能燃烧炉,利用玉米秸秆生产颗粒,为农户做饭、取暖提供了燃料。

  在九台区龙嘉镇袁家村,玉米秸秆同样将为农民生活带来便利。“我们村建设了智能碳气化综合利用合作社,气站今年就能投入使用了。”村干部告诉记者,秋收后,合作社将用打包机把秸秆打包粉碎后雾化,雾化后产出一种气体,通过大罐过滤传输给农民,用于生活用气和取暖。

  成为新能源,是秸秆的又一条出路。今年,我市将以秸秆为原料建设4000户沼气池,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清洁、高效、便捷的能源,把“放错位置的资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变为真正有用的能源。

  做基料——为食用菌提供“温床

  “长春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可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充足且可持续的原材料供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他认为,我市应利用玉米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

  “农作物秸秆最适合栽培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的草腐菌。”李玉表示,研究证明,利用玉米秸秆不仅可以栽培双孢菇、姬松茸、草菇等草腐菌,而且在不影响生物学效率的前提下,鸡腿菇、白灵菇、香菇、平菇、木耳等木腐菌也可以实现50%的玉米秸秆基质替代,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农村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开辟了新路径。(记者 袁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