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为屈原众筹神秘礼物 30位读者吟诵《离骚》

09.06.2016  15:42

读者在录音棚里穿着汉服吟诵《离骚》 新文化记者 王强 摄

读者在录音棚内录音 本组图片 新文化记者 王强 摄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步童(右一)给参与者进行录音前指导

录音进行中

读者朗诵《离骚》,激情洋溢

新文化报官方微信

新文化报生活圈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首诗叫《离骚》,很多人知道。诗的作者叫屈原,更多人知道。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这首诗呢?它是373句,还是376句?它是2476个字,还是2490个字?它包含184个“兮”,还是188个“兮”?

我在纠结中考据这些数字的时候,突然停下了在纸上乱画的笔。我忽然觉得有些惭愧,我并没有认真读过这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高峰的诗篇。你和我一样吗?

又是端午节,又闻粽叶香。不过,在这小长假悠闲的早晨,在你拿起粽子,即将层层剥开,品味绵软糯香的时候———

我很想跟你说一说屈原,讲一讲《离骚》。我很想看到你恍然地一拍脑门: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诗呢。我很想和你忆起屈原汨罗江畔悲情一跃引出千年端午的古老传说。我很想跟你聊聊那些可能存在于我们儿时记忆里的、关于端午的、有意思的习俗。

我很想跟你讨论一下这五月初五独有的、多元的文化。

抱歉,在你吃粽子的时候,把气氛搞得这么严肃。抒发了这么点小情感之后,我也觉得舒畅多了。我确实是被屈原的《离骚》感染的,当然,还包括我看到的一段视频。不用再卖关子啦,这个视频就是前几天我们一直说的,要在端午节为屈原众筹的神秘小礼物。

视频的内容嘛,就是完整版的《离骚》。6月2日,新文化报联合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时代文艺出版社和 长春 原声录音棚推出的活动征集发出去之后,很快就有30位小伙伴找到我了。

6月5日,在长春原声录音棚里,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接力吟诵了完整版的《离骚》,并进行了录像录音。

经过几天的后期制作,视频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想说,这不光是我们送给屈原的小礼物,也是送给你们大家的小礼物———能看到吟诵完整版《离骚》的机会可不多哦!哪里能看到视频呢?重要的话一遍就够: 扫码关注新文化报官方微信、 新文化报生活圈微信,不光能看《离骚》视频,还可以在后台留言跟我们聊一聊端午。

回放:礼物准备中……

大学古诗词吟诵社团助阵

何文兵是东北师范大学中华古诗词吟诵团的团长,听说这次活动,他带着8位社团里的大学生来参加。何文兵说,他们这个社团都是热爱古诗词的学生,平常在一起交流,组织吟诵活动。

这一次听说要读《离骚》,而且是为端午节而设计,他们都特别感兴趣。虽然《离骚》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要走进录音棚里演绎《离骚》,还是挺紧张。他们提前作了练习,他又将吟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做了交待,就是想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吟诵将屈原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

最后,吟诵团4位同学还每人献了一曲诗词吟唱,也作为端午节的小礼物一并献给屈原。

教授指派学生现场指导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这样评价《离骚》:“《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但翻开这首诗,很多的生僻字让我们读起来没那么顺利,为了让读音更加规范、严谨,我们特地找到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向春,陈老师也是东北师范大学中华古诗词吟诵团的指导老师,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将《离骚》中的生僻字进行了拼音标注,并且陈向春教授还给一些诗句做了注解,目的就是让吟诵者更加了解诗句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创作者屈原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陈向春教授还特地派了一名研究生步童到现场作指导,步童在现场给大家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并亲自示范,这让很多没有吟诵经验的参与者长了知识。

高二学生把屈原当男神

在集合时,高二学生李蒙就一直没闲着,嘴巴里一直吟诵着《离骚》的诗句,朗诵得极其认真。录音棚里的李蒙和大家也都不一样。大家都是把《离骚》的诗句放在面前的谱架上,可李蒙却要求自己手里拿着读。她说,这样才可以“起范儿”!

开始录音了,李蒙完全投入到了自己的那段诗句中,声音抑扬顿挫,高高低低,感情异常饱满。

录音过后问李蒙,她说,她现在读高二,特别喜欢古文,说起屈原,她说,他可是她的“男神”。李蒙的“男神”还不少,可竟没一个是明星,特别不符合她的年龄,一色都是文学家,她说排在第一位的是鲁迅,屈原排在第四位。

对于《离骚》,她熟悉得不得了,她说,高二的课程里就有其中的节选段落,而且是要求背诵的。自打学习了《离骚》,她就开始崇拜屈原,特别喜欢他的这首《离骚》。

14岁学生串课来录音

邢译丹14岁,穿着一身很地道的汉服来参与活动。妈妈说,她这姑娘就喜欢古文,因为古文在学校还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老师专门让她看古文,每天要诵读一篇,还要做好笔记,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因为喜欢吟诗,邢译丹经常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登台表演。所以,这套汉服是妈妈专门为她每次登台准备的,她也特别喜欢。所以,一听说要走进录音棚,吟诵《离骚》,邢译丹特别兴奋,说啥都要参加,为此妈妈还给她串了课。

11岁女孩为参加活动租汉服

11岁的女孩付珈宁是参与者中最小的一位,陪同她一起来的爸爸说,平常女儿特别喜欢朗读,一有活动就参与。这次听说新文化报社要为端午节搞活动,他觉得挺有意义,就给女儿报了名,看到报纸上说可以准备一套汉服,便特地去租了一套。

要进录音棚,这对于付珈宁来说是第一次,比较新鲜。因为要一个一个接力进行,按着顺序来,小姑娘等得有点儿着急,拿着自己的诗稿,一边练习,眼睛一边不住地往录音棚里打量。因为人多,工作人员安排顺序靠后的人可以先去休息,但付珈宁一直没离开,甚至连坐也没坐一下,一直站在录音棚门口等候。

理工科志愿者吟诵《离骚》

长春工业大学党员先锋队的王朔和9位同学也来参与活动,王朔说,他们都是理工科的,平常很少接触文学,对《离骚》不那么熟悉。所以,提前他们就做了很多工作,不但在网上查找了《离骚》的诗,还找了一些视频、音频的资料,跟着网上一句一句地读。

“还真挺难的。”一位大学生说,他听了一天了,发现有些字的发音很有趣,同是一个字,在一首诗里却发音不同,含义也不同,他都不知道该怎么读了。不过,来到现场经过专业人解释,他才弄明白,还真是没白来,不光参与活动了还收获了古文知识。

长春师范大学百川志愿者协会的翟小媛和5位同学也报了名,她说,本来学校里还有人要来,可因为有课来不了,还挺遗憾的。所以,能够来参与的都特别珍惜这次机会,前一天晚上还在预习呢。尤其是他们还是第一次进录音棚,一直觉得录音棚很神秘。录制过程中,小媛和她的同学是最后一组,等待的时间最长,但他们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在熟悉自己要录制的那一段,走廓里一直回响着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

22岁的韩爽是 吉林 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最近正在找工作,正好她来到长春,一下子看到了报纸,便报了名。来参与这次活动,让她觉得挺有意义的,平常她就很喜欢古文,走进录音棚里吟诵《离骚》还是第一次。

解析

教授:读《离骚》有讲究

这个端午节,相信您也一定在我们的带动下,开始追忆屈原,来品味他的《离骚》。要读好这首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向春说,《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更适合吟唱。而且在《离骚》中,有一些字和我们现在的发音也不太一样,有时同一个字在诗中也发音不同,这其中有韵脚的原因,也有古音延续下来的原因。如果简单地朗诵可以按照汉字的“平仄”声规律行腔,即:“平长仄短,平高仄低”。

多知道点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新文化记者 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