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火爆网络的农安小“赵四”要上央视春晚啦

09.02.2015  12:01

李奎和金龟子刘纯燕(左)、春晚导演哈文(右)合影 李奎提供

本报2010年关于小“赵四”的报道 资料图片

五年前,他上高二,在学校文艺汇演的小品《玩网络不能一错再错》里模仿“赵四”。小品的视频传到网上后,他火了,同学们都开始称呼他“四哥”。就连真的“赵四”都说:“有人模仿,这是我的荣幸。”

“四哥”是农安伏龙泉的李奎,23岁的他现在是辽宁大学表演系大三的学生。

最近,李奎很忙,通过《我要上春晚》他被选上参加今年的央视春晚,目前在北京排练快两个月了。每天排练需要6~10个小时,所以他和记者聊天的时间并不多,中午吃饭的工夫、半夜一点多走完场回来、或者早晨起来也抓紧聊两句。在这些碎片似的对话里,记者能感受到经过5年的时间,他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定了。

本报报道 让他坚定了学表演的信念

2010年的11月26日,“赵四”的故事出现在《新文化报》上,小伙子说,就是那时候,他坚定了考表演系的信念。而在此之前,他评价自己是“一个自信心很差的人”,也曾无数次动摇过学表演的决心。

“农村孩子,经济条件差,学表演学费高,走这条路也会很艰辛。”李奎说,但很多人看到他的报道后都在网上留言鼓励他,安慰他,让他坚定了学表演的信心———一定要把自己的优势发展下去。

小伙子有自己的想法,“身高是最大的拦路虎,要想进艺术院校,除了表演,编导也可以。”两个专业一起学,还要保证文化课的成绩,他起早贪黑地学习,吃了不少苦。

听儿子说要考艺术类院校,对以种地为生的一家人来说压力也不小。他喜欢的专业,不管哪所大学,学费都过万,而家里只有10亩左右的地。“儿子很懂事,从没提过什么要求,这个愿望做父母的得满足。”李奎妈妈说。

2012年高考,李奎如愿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辽宁大学表演系。

假期打工 体验生活并赚钱供自己读书

为了喜欢的专业,付出多少都心甘情愿。上了大学的李奎非常刻苦,以前都是凭感觉表演,现在受到专业训练,小伙子学得更起劲了。排练到晚上10点,看着排练厅关了门还不愿意离开。

而此前演的“赵四”绝对算得上给“观察人物练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上了大学后,他从观察一个人,到观察身边的所有人和事。

每个寒暑假,李奎都和朋友一起打工。上街发传单,在饭店做服务员,也做过小买卖。他说,这些既可以挣钱养活自己,还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内心,创作自己的剧本。“每个职业的酸甜苦辣,对于我来说,都是财富。”

把吃苦当成一种幸福,这是成长带给他的一种感悟。

微信里,李奎毫不避讳地晒自家的农村小院、爸爸妈妈姐姐、秋收时割地收苞米,全然不是舞台上那个光鲜的演员。小伙子说:“那是我的家,无论这个家有多么破旧,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舞台和家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虽然在舞台上有绚丽的灯光和观众的掌声,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谁,我来自哪儿!”

春晚排练 没能见到姐姐最后一面

日子原本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但不幸也正悄然来临。

李奎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姐姐,从小姐弟俩就格外亲。姐姐上班后不管赚多赚少,都先给弟弟买一大包好吃的。半年前,她却查出了癌症,并已全身多脏器转移。

李奎妈妈说,从那一刻起,她就完全忽略了儿子,一心给女儿治病。她不知道北京华育助学基金会为李奎提供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也不知道他每次回家是从哪里弄来的钱,更不知道懂事的儿子背地里流了多少眼泪。

只要有空,李奎就往家跑,只要时间允许,能接的演出他都接,所有的钱都省下来给姐姐治病。听说姐姐想要一部智能手机,他从同学和朋友那借了4000多块钱,给她买了手机送回去,再自己打工还同学。入冬后,姐姐几次打电话给他,“弟,你什么时候回家啊?我想你。”

当时,他已经接到了央视春晚的节目预审,没办法脱身,就一遍遍回她短信,“姐,等我,我一定回家看你。”每天排练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膝盖擦破出血,他都忍了,就想着一定要上春晚,让姐知道,她弟有出息。

“你在那边好好表现,家里人都指望你呢,你一定要出息。”那天,当姐姐发来这条微信时,正在排练的李奎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晚上打电话回家,爸妈安慰他,“没事,你姐姐挺好的。”

直到姐姐的后事都办完,家人才告诉他,李奎说到这,哭得泣不成声,“你一定要出息,是我姐最后跟我说的话。我好想再让她跟我说句话,哪怕骂我都行,可是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实现了。”

每天,他都排练到很晚,但只要站到舞台上投入演出,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放松,“实在太想念姐姐了。”

“我一定要上春晚,我知道,姐姐能看到。”这是本次采访,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新文化记者 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