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大学生做手工、开微店 只为贴补家用

02.03.2016  11:02

妈妈每天至少为王瑜做两次康复训练 新文化记者 张英男 摄

两年前,眼前的王瑜还不是现在的样子,将近1米8的大个儿,爱游泳、爱摄影,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活跃分子。而现在,王瑜只能坐在轮椅上,一切事情都要妈妈照顾。

突发疾病,导致下半身瘫痪

王瑜,今年23岁,两年前,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正在读大三。

2014年2月19日,马上要开学的王瑜和几位同学在外面吃饭,刚坐在桌前,王瑜就感觉后背疼,疼得受不了,只好提前回家。可刚下楼就走不动了,两条腿没了知觉。

妈妈赶来,将他送进了医院,那时,他整个人从胸以下都没有了知觉,就连右手都是麻的。妈妈吓坏了,不知道他得的是什么病,急得直哭。三天后,王瑜被推进手术室,确诊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在胸椎,手术难度很大,术后,王瑜便瘫痪了,整个下半身没有一点儿知觉。

住院一年半,妈妈陪了一年半,每天除了治疗,还要做康复训练,按摩、翻身、大小便,全都要妈妈照顾,王瑜也被迫休学了。

9岁时爸爸去世,和妈妈相依为命

王瑜是单亲家庭,一直和妈妈相依为命,母子俩的生活一直都不富裕。因为这次生病,本不富裕的家庭又背上20万元的债务。王瑜9岁时,爸爸突发心脏病去世,妈妈本来就没有工作,只好靠开出租车维持家用,由于长年开出租车,妈妈也累出了一身病,腰肩盘突出,有时候腿疼得连踩刹车都费劲儿。好不容易,妈妈把王瑜拉扯大,小时候的王瑜学习很好,读高中时一直在全校排名靠前,高考时考入了 长春 工业大学,学习统计学。

把儿子供上大学,妈妈也松口气,她盼着儿子早点儿大学毕业,有一番成就。考入大学的王瑜,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大一进了学生会,还是一名志愿者,读到大三,他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以后想去南方发展,比较喜欢上海。”妈妈说,王瑜总和她说,毕业以后去南方,一定要带上她。

可命运就像开了个玩笑,大三还没结束,王瑜就病倒了,现在就只能坐在轮椅上。

每天做康复训练,只想早点儿能站起来

得知自己瘫痪后,王瑜一度绝望,甚至想过轻生。可他睁开眼看到妈妈,他不忍心了。

自打王瑜病倒,妈妈再没睡过一宿囫囵觉,整日以泪洗面,因为交不上医药费,妈妈曾想从医院的楼上跳下去,但想到儿子,又忍不下心来:“如果我走了,谁来照顾他?”

瘫痪后的王瑜,大小便不能自理,一切都要靠妈妈。医生说,王瑜的病以后能什么样,只能靠自己做康复训练,也许康复训练好就能重新再站起来。为了帮助儿子做康复,妈妈在医院里学习了按摩。每天晚上,妈妈的手机闹铃每隔两个小时便响,她要起来帮儿子翻身、接尿,半夜还要按摩20分钟,生病两年,妈妈从来没让儿子穿过尿湿的裤子,每天洗洗涮涮,从来不闲着。

为了能尽快站起来,每天早晨起来,王瑜就要开始训练了,爱心人士捐赠了一副假肢,还在家里修了双杠,他每天要无数次地学习站立,每次都要坚持一个小时。平常即使躺在床上,他也要学习伸腿,训练非常累,他总是咬着牙坚持。

病后的王瑜不但没有失去信心,反而很乐观,经常安慰妈妈:“妈,您怎么又哭了,您别担心,现在医疗水平这么高,我一定能好。”妈妈心里着急,又不敢让儿子知道,总偷偷地哭,王瑜只要看到妈妈脸色不对,就想办法逗妈妈开心。

做手工、开微店贴补家用

自打他生病,身边不能离人,妈妈再不能出去工作,母女俩就靠着1000元的低保生活。妈妈为让儿子增加营养,买点儿好吃的都给儿子留着,自己舍不得吃,就偷偷在厨房用餐,不敢让儿子瞧见。

在家里养病对于瘫痪的人来说,日子又漫长又无聊,王瑜的一个朋友送他一条项链,皮绳子,项链是块玉石,挺漂亮,朋友说,这条项链会给他带来好运。王瑜经常看着项链发呆,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我也能做这样的项链,说不定也有人会喜欢。”

为了让他能打发时间,妈妈也很支持他,他在网上买来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和原材料,查找了一些制作方法,他的手工项链就开工了。第一条项链做得很快,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他发到了网上,亲戚朋友见了,都喜欢。他想也许可以换钱,就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小店。

王瑜的项链纯手工制作,材料以玉石为主,都是他自己设计。每一条项链,他都要找设计灵感,有时候光是构思,就要一个多小时,所以他做的每条项链都不一样,还有名字。因为是纯手工打造,也吸引了一些顾客,但网上的生意很冷清,偶尔才能有一个买家。王瑜又做起了微商,小食品、蛋糕、鞋子,他也像朋友圈里很多人一样,转发、联络,每个月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贴补着家用。

在王瑜家里,有十几条已经制作好的项链,每条项链都凝聚着他的一个希望,他希望自己能快点儿好起来,尽快能回到学校,完成学业,像以前一样,憧憬着去南方,还可以带上妈妈。

新文化报( 冯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