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电商创业导师来长支招:基础条件好反倒不会唱戏

28.01.2015  10:46

吉林网姐”正在学习网络销售。  摄影  张扬

贾少华为“吉林网姐”献计。

  记者  徐微  实习生  杨晨

  “义乌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人吃不饱,靠摆地摊和走街串巷维持生计,练就了满脑子的生意经,所以后来在经商方面总能先走一步。对比长春人,历史以来就衣食无忧危机感很小,所以也一直缺少创业激情。”27日,中国著名电子商务创业导师、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教授受邀来到长春,为吉林省的女电商们献计支招。在他看来,长春人在电商创业方面条件太好了,政府都把台子搭好了,好比让大家进去就业而不是创业,反而让大家缺少了一份激情。此外,长春的电商对比义乌的电商,还缺少一颗破釜沉舟必须成功的决心。

  过去义乌羡慕长春  现在轮到长春学义乌了

  此次来长春,贾少华教授特意将义乌工商学院创业班大三学生马吉玲带给大家认识。这位1993年出生的“学生妹”,做电商两年3个月,如今每天销售额5万至6万元,并带动6个人创业,年销售总额超过1000万元。“这样的90后,在我们学院有很多,他们都白手起家,听起来不仅是个神话,也会让人羡慕妒嫉恨。”贾少华说,他早在两年前就提出这样的口号,义乌工商学院创业班毕业生,每人月收入不低于1万元,当时可能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在吹牛,可现在都实现了。

  贾少华说,过去义乌人特别羡慕长春人,大多数人是看长春的电影、看长春生产的汽车长大的,知道长春地大物博、衣食无忧,而那时的义乌人还为了生活填饱肚皮摆地摊、走街串巷。但现在不同了,过去那些摆地摊和走街串巷的义乌人首先学到了生意经,都成了土豪,现在长春人倡导全民创业,轮到长春人学学义乌了。

   基础条件实在太好了  长春人反倒不会唱戏了

  没有老师,政府出钱找专人来培训;没有场地,政府出钱建孵化基地;没有产品,政府找地方企业与网商对接……

  因为电商创业,贾少华已经是第二次受邀来到长春。在他眼中,吉林省和长春市在电商创业方面基础条件实在太优越了,大家去做电商更像是就业而不是创业,这可能反倒使一些人不会创业了。其实,在这种优势条件下如果长春人再不扎下身子创业,就只能怪自己了。

  “我走过很多地方讲课,发现吉林省各级妇联组织是最重视女性电商创业的。”在与我省一些女企业家和“吉林网姐”座谈时,贾少华认为,搞电商创业吉林省和长春市其实什么都准备好了,就差大家选定目标大干一场。他觉得,在电商创业方面,无论是吉林省还是长春市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而这一阶段更容易成功,现在最需要的是有一些人具备破釜沉舟的精神,因为只有全身心地发力和投入才能成功。而没有被逼上绝路,就难横下一条心。

   东北人天天被手机玩  要动脑想想怎么玩手机

  “现在做电商还来得及吗?”面对“吉林网姐”的提问,贾少华教授给出的答案很明确,“来得及,全中国电商才刚刚起步。”两次来长春,贾少华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北人喜欢玩手机,不管干什么手机都不离手,他觉得这也给东北人的微信营销带来了机会。

  贾少华认为,机会永远留给正在思考的人。大家每天都在玩手机,其实每天大家都在被手机玩,每天每人看手机的次数达到了150次,手机天天玩大家,大家为什么不动动脑筋想想怎么玩手机?只要这么一想机会就多了,大家可以开通手机客户端,把身边的一些商品或者实体店的商品摆到微信里、淘宝里、阿里巴巴里,一点儿都不神秘的电商就建立起来了,说不定就能获得收益。

  他向大家介绍,义乌人就是靠这些小手段发财的,以前摆地摊,现在是摆网摊。

   创业没想象中难  做电商没有局域性和距离感

  座谈中,许多“吉林网姐”考虑最多的是产品怎么选,长春适不适合做电商?贾少华都给出标准答案:电商初期产品一定要选大众都需要的,信誉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要选择做品牌。而做电商在长春还是在义乌,包括在上海没有区别,因为做电商没有局域性和距离感。

  “创业没有想象中的难。”贾少华认为,一到东北感觉这里的生活质量非常高,个人文化素养较高、谈吐有度,相比义乌的土豪们显得更有亲和力,这也是做电商的优势。他谈到,来长春两天发现,一到晚上7点大街上的人就少了,问酒店工作人员长春人都在做什么?回答是都在玩电脑看手机,那电商们就要抓住这一点,搞好同城产品配送,收益就悄悄地来了。

  在贾少华眼中,做电商一定要学会变通,有变通就有机会,互联网时代不是缺货而是缺脑。

   鼓励70后80后快努力  否则90后要提前接班

  据贾少华讲,在义乌工商学院,90后电商创业和创业成功的人非常多,他们做得足够扎实和完美。张扬1993年出生,是该学院大二学生,学校的励志哥。他的老家在安徽一个贫困的村子。上大学两年,他通过做阿里巴巴的淘宝和速卖通,将中国儿童服装源源不断地卖到俄罗斯,也让他的钱包越来越鼓,如今在杭州首付买了房子。邱凯旋也是该学院大二学生,1993年出生,在天猫开店30天,主要经营汽车挂件,有21种产品,日交易额几千元。汪凡华,1994年出生,该学院大二学生。如今带6人团队,以卖广东、云南特色食品为主,已与5家云南和广东食品公司合作,网上销售火爆。叶永伟,  1991年生人,该学院2010届毕业生,现有一家服饰公司,线下销售过亿元……

  “这批90后太了不起了,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贾少华觉得,该学院这些90后一出生就接触着电子产品,用的是手机、电脑,他们更容易与这个飞速转变的世界接轨,将有美好的未来,造就一个时代。作为70后和80后,相比90后在这方面吃了很大亏,如果再不努力去创业和学习,就有被90后提前接班的可能。

   对话贾少华

  记者:贾教授,您对吉林电子商务和“吉林网姐”的发展能不能从经验上提一提建议?

  贾少华:现在“吉林网姐”的素质很好,而且她们通过培训以后已经入门。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做大做强,迫切需要有星星之火燎原。这时,政府也好本人也好,要付出更多努力让她们再迈上一个新台阶,我对她们充满信心。因为她们很好学,有内在强烈的需要,但这需要一个成长的时间和过程。

  记者:贾教授,您从专业的角度能给“吉林网姐”发展提些建议或支个招吗?

  贾少华:因为要做大做强,这个战略战术方面问题非常多。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确定卖什么商品,并不是说自己有什么产品或本地有什么产品就一定要卖什么产品,考虑市场需要是最重要的。此外,现在做淘宝竞争比较激烈,那么不妨就直接做速卖通,速卖通就是国际淘宝,国际零售。它的支付方式和游戏规则和淘宝是一样的,它起步的时候起点门槛都很低,国人钱不好赚就赚外国人钱。

  记者:您觉得“吉林网姐”和吉林企业的合作今后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共赢?

  贾少华:目前这方面的合作方式非常多。企业给网姐供货这是最初步的一种方式。下一步还可以考虑股份制合作。企业负责生产,网姐负责销售。实行股份制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可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这也有助于“吉林网姐”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