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自信发展网络文艺
11日晚,朋友圈被“网络文艺”这条新闻刷了屏。
“网络文艺”这个词,在网络文学兴起、发展了将近二十年之后,第一次跃然于纸上、清晰于政府声音中、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何为“网络文艺”,几乎就在这一新闻通稿开始传播的同时,活跃于网络上的专业人士们就给出了解读:“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微电影、网剧、脱口秀、段子等应该都列在其中。”
本届政府一直以鲜明的态度,表明对网络的关注和重视。这一次,更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果断,向网络文艺敞开了胸怀。
我们知道,同以前任何一次国家行为一样,网络上会针对它充满各种声音,正、反都有。在网络上发声,本来就是依靠剑走偏锋和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获取关注。网络给予了民众这样一个平台。这是进步。
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一意见的出台,是大智慧、大勇敢、大气魄、大襟怀。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文中讲到了“小说之支配人道”的四种力:一曰熏,二曰浸,三曰刺,四曰提。“有此四力而用之善,则可以福亿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恶,则可以毒万千载”。因此,“可爱哉小说!可畏哉小说!”
网络文艺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们“熏、浸了人们的思想。”随着智能手机炸裂式的发展,网络已经深深浸染到了每个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类对网络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戒不掉、离不开,离开了就没法正常生活,戒掉了就意味着与世隔绝。
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娱乐、获取资讯、完成社交、吸收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在每一天内的点点滴滴的碎片化时间中,网络文艺所传播出来的思想已经在一点点修正着、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即使有一天,网络消失了,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后果也已经形成。
笔者去年的一篇旧文中,专门论述过“网络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
“网络文艺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续性和渗透性。它会每天更新、连载,在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内,每天都出现在读者的生活之中,比读者在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个朋友都要准时。同时,为了能够吸引住读者,它会不停研究读者的口味,投其所好,让读者喜欢自己。这样它就又比读者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更能让他精神愉悦。渐渐的,读者对这个人物从喜欢到依赖、再到认可,认可之后,就会产生不自觉地模仿。”
可以说,梁启超先生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提供出了理论上的辩证,而网络,把这种理论变成了现实。
网络文艺的产值不是最重要的,但这个庞大的产值确实在不断吸引着人们把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才华投入到这一领域。
这是好事,能把这么多有才华的人聚集起来,必将出现网络文艺的进一步繁荣。繁荣带来发展。回望历史,只有国泰民安之时,才是文艺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从事文艺创作的人,生逢盛世,在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旺盛的需求环境中潜心创作,是幸事。能有网络这么好的平台,把中华五千年历史囊括于眼前、传播遍桑梓,启蒙教化、应答相和,更是幸事中的幸事。
但是,在庆幸中,我们也必须看到,网民的文艺审美正在被网络不断改变。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观影、观剧,最终带来的,是读者的浅阅读、浅审美、浅思考。然后,为了取悦网民,获得网民持久地“爱与关注”,网络文艺就不断朝着更碎片、更浅、更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循环已经在慢慢形成。这一点在青年网民身上体现尤甚。
此外,网络文艺在精品层出不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充斥了形形色色的欲望,它们有些被资本裹挟,有些夹杂了大量低俗媚俗乃至背离基本价值取向的负能量。这些内容散落到互联网上,无疑对网络文艺的重要拥趸——青少年构成了极大威胁,甚至可能形成流害。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文艺座谈会上点到,“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而且,“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了铜臭气。”“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网络文艺游弋于这个时代交付的灵魂主场,更承载了一份艰巨的历史使命。如何让整个网络文艺的创作和民众对网络文艺的审美都回归到正常轨道;网络文艺如何承担起文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民众又如何完成他们对文艺的责任——甄别、批评、褒奖、选择、淘汰差的、为自己和历史留下好的,这已经成为了每一个有文学担当、文化情怀的人,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现在,随着《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意见出台,本届政府对这个问题发力了。而且,是采取了最符合文学内在规律的方式——充分认可网络文艺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引导网络文艺的走向、努力提升网络文艺的思想和艺术的含金量,让网络文艺能够成为网民生活中一项极富营养的重要内容。
这对于从事网络文艺创作的人来说,都是好事,因为任何一个文艺创作者都渴望做出传世精品。这对于广大网民和读者也是好事,每一个人即使是单纯的想要娱乐,也希望自己读到的、看到的,会是精致的、赏心悦目的。每一位家长也都希望,在孩子有限的少年时光中,占据越来越大比重的网络阅读是良性的、是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养分的。
总之,我们期待已久的、网络文艺良性的外部环境已经在形成中,而且是通过这样一种充满了智慧和自信的方式。接下来,就是着手建立作者、作品、读者之间,良性的内部循环了。(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著名作家聂昱冰)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