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方法规盘活 临街单位“私厕”

29.02.2016  08:23

  本报记者  祝书琳

  “如厕难的尴尬体验,没有人能比我们出租车司机了解得更清楚了。为了开车途中少去厕所,我必须减少饮水量,现在天气冷还好说,到了夏天就非常受罪。”出租车司机小王说。

  “我经常到桂林路、红旗街和重庆路逛街,发现这三个商圈店铺一个挨一个,唯独不见公共厕所的身影,想方便只能去大商店或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而去大商店一时半会儿根本找不到厕所的具体位置,肯德基、麦当劳又常常需要经历漫长的排队等候。”大学生小惠说。

  日前,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不少民众。大多数人表示,自己遇到过走在路上突然想方便却难寻厕所的尴尬。

  “据调查,我市各城区、开发区的街道和社区都已全面对外开放厕所,缓解了如厕难问题。但提到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用厕所,大多数群众都反映‘很麻烦’,因为很可能会被保安盘查半天,有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甚至会直接回绝。”针对这种情况,市人大代表王浩然建议:“我市应尽快出台关于公共厕所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在工作时间有序对外开放内设厕所,供社会公众使用。

  王浩然指出,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带头开放内部厕所,从法理上讲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党政机关的一切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都来自纳税人,多数事业单位吃的也是“财政饭”。在城市公厕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义务开放厕所,给群众“方便”提供方便。“除了工作性质确实特殊的,大多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应该阻人进入,而特殊的则要越少越好。”王浩然建议,开放公厕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在外楼体醒目位置设有公厕指示牌,并在楼内向群众提示公厕的具体位置,方便群众尽快寻找到厕所。

  同时,王浩然还呼吁借用单位内部厕所的“如厕人”要遵守秩序和公德,爱护各种设施,保持公共卫生。“无论是在哪里上厕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都应是一个人的文明底线。

  新闻背景

  人有三急,内急第一。如厕难,似乎成了我国城市的通病。按全国标准,每2500人至3000人就需建一座公厕,而我市现有公厕仅1200座且分布不均匀,远远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公厕数量与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公共管理能力,按人口比例建设充足的公厕并做好日常管理,显然不太现实。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经有许多临街单位对外开放了厕所。街头挂起的“厕所对外开放”的牌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方便,也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在本次市“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建议,如果能够“盘活”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私厕”,推动其对外开放、发挥最大效能,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百姓的如厕难题。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