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专用防空洞隐藏在伪满皇宫里的地下掩体

17.11.2014  22:43

核心提示:伪满皇宫博物院,如今已成为许多来长春观光游客们必去的人文景点之一。通常参观完伪满皇宫旧址中的同德殿后,很多人还会选择在同德殿南侧东御花园水池畔留影,随后便会急不可待地前往陈列有众多传世珍品的“小白楼”——书画楼。但是如此一来,一处隐藏在东御花园假山下面的遗迹便会被忽略,它就是修建在深达地下近7米处的溥仪专用防空洞。伪满皇宫博物院,如今已成为许多来长春观光游客们必去的人文景点之一。通常参观完伪满皇宫旧址中的同德殿后,很多人还会选择在同德殿南侧东御花园水池畔留影,随后便会急不可待地前往陈列有众多传世珍品的“小白楼”——书画楼。但是如此一来,一处隐藏在东御花园假山下面的遗迹便会被忽略,它就是修建在深达地下近7米处的溥仪专用防空洞。

伪满宫廷里的地下防空洞

按照长春人的习惯,会将位于城市东北角的伪满皇宫旧址称为“伪皇宫”或者“伪宫”。如今我们所见的伪满皇宫旧址,是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执政”和“皇帝”时的居住址,是1932年至1945年间在原吉黑榷运局建筑群落基础上不断改建、扩建而成的。

1932年4月3日,伪满国务院颁布了“执政府移址”公告,溥仪从居住了20多天的原吉长道尹公署里面搬进了被当时长春老百姓称为“盐仓”的原吉黑榷运局,也就是今天光复北路1号的伪满皇宫旧址所在地。

尽管这只是一座由“盐仓”匆忙改建、扩建而成的临时宫殿,但院墙内高矮不一、风格各异的房屋,却能和千里之外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太庙、乾清门,甚至御花园等主要建筑一一对应。在众多建筑中,有一处建筑是在北京紫禁城里面从未出现过的,那就是同德殿东南大约30米的地方,东御花园假山的下面,有一个幽暗的洞口,洞口外镶嵌的黑色说明牌透露出,这里曾经是溥仪的专用防空洞。

如果不是特别提示,很多游人参观完同德殿便会径直前往书画楼,而忽视了东御花园假山下的溥仪专用防空洞。但是,还是会有一些细心的游人在洞口外面那块黑色说明牌的指引下,走进洞口,沿着略显陡峭的台阶步步走下,一探其中的究竟。

据史料记载,这座防空洞由伪满建设局营缮科负责具体施工,但是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却完全来自日本关东军,足见日本侵略者对此的重视。防空洞修建完工后,很长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但在1945年8月9日之后的几天里,溥仪和他的家眷钻进钻出这座防空洞却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还曾和溥仪一起跑到里面躲避空袭。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的早晨,最末一任的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同他的参谋长秦彦三郎来到同德殿,向我报告说,苏联已向日本宣战了……他的话没说完,忽然响起了空袭警报。我们一齐躲进同德殿外的防空洞,进去不久,就听见不很远的地方响起了爆炸声。

防空洞特设的房间

这座深埋地下近7米的防空洞呈一个直筒形,分为斜坡阶梯、缓冲通道和避难室三部分,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墙体最厚的地方达到了3米,可谓坚固异常。此外,为了增强防爆能力,又用挖防空洞产生的土石在防空洞上面堆积了数米高的假山,也就是现在东御花园里面的这座假山。如此一来,深埋地下的防空洞可以抵御二吨多炸弹的轰炸。

防空洞的避难室有5间大小各异的房间,房间面积不同,功能也存在差异。第一个房间是换气室,装备有手摇抽气机为其他房间过滤空气,防止毒气侵袭。第二个房间是观察室,为了方便观察地上情况配备有一台潜望镜。第四、第五个房间是溥仪及其家眷躲避空袭时的居所,因为面积有限,当时只放了几把椅子而已。第三个房间比较特殊,面积达到13.4平方米,是5个房间里面比较大的,但这里并不是供人躲避空袭的,而是用于安置溥仪的祖先牌位。

服侍溥仪长达33年的李国雄对这间房间的记忆十分深刻,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到:“空袭虽紧,章法不乱,溥仪入洞先在第三室固定位置安顿好祖先牌位,才钻入自己的避风港安歇。一旦警报解除即送木头牌位回佛堂。

伪新帝宫里唯一完工的建筑

其实,伪满皇宫旧址东御花园假山下面的防空洞并非唯一一座专门为溥仪修建的躲避空袭的场所。如果说伪满皇宫旧址里面的防空洞

很容易被游人忽略,那么另一处专为溥仪修建的防空洞则更鲜为人知,而且它的修建时间更早。

1932年初,经过日本关东军、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伪满国都建设局等几方面的多次争论,最终选定在当时的杏花村,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广场一带为溥仪正式修建“新帝宫”,因为将溥仪安置在原吉黑榷运局里面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新帝宫”的建造工程也随后展开。

1938年9月10日,伪满政府在杏花村举行了“宫廷造营兴工式”,也就是“新帝宫”的开工典礼。但是,随着日本侵略者加紧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掠夺,建筑施工所必须的水泥、钢铁等稀缺材料都成为被掠夺的战略物资。在这种情形之下,1943年1月11日“新帝宫”修建工程正式停工。在长达近6年的施工时间里,只完工了一座建筑,它不是溥仪的宫殿,而是一处供他躲避空袭的防空洞。

这座位于现吉林省老干部大学南侧不远处的防空洞,无论从规模还是内部功能划分方面,都比伪满皇宫里面的防空洞更加完善。它整体使用钢筋混凝土修建,建筑面积将近23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共11个房间。与伪满皇宫里面的防空洞一样,地表也堆积了高高的土石来增加抵御轰炸的能力。除了坚固的结构、宽敞的房间、厚厚的掩体,这座防空洞内部的发电、排水、供暖等生活设施配备也十分齐全。但是,由于“新帝宫”一直没有建成,溥仪也未曾在此居住过,直至伪满政权覆灭,这座为溥仪“精心”打造的防空洞一直未投入使用。长春解放后,这里由人防部门使用。早年间的土石掩体上面也已长满了草木,让人很难将防空洞与它联系在一起。

日本“北进”、“南进”战略

可以说,两座溥仪专用防空洞的建设与当时日本侵略战略的改变有着密切关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日本军方高层就存在着“北进”和“南进”两种截然不同的侵略战略。陆军主张所谓“北进”,就是向北扩张,与苏联开战;海军则主张所谓“南进”,就是向东南亚扩张,与美英等国开战。由于两派相持不下,日本最高决策层采取了“南北并进”的战略。

盘踞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不断在当时的中苏、中蒙边界地区挑起冲突,试探苏军实力,积极谋求“北进”,妄图占领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地区,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1938年夏、1939年夏秋间,先后爆发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两次局部冲突最终都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收场。尤其是1939年5月至9月间发生在诺门坎的战争,在历时4个多月的战斗中,日军伤亡6万余人,损失飞机660架。军事上的惨败使日本不得不放弃“北进”苏联的战略,转而实施“南进”战略,南下进攻太平洋诸岛,以掠夺那里的石油、锡、铝和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

北进”的流产,使日本关东军加紧了对苏联的防御,不仅在珲春、绥芬河等地修建了大量军事堡垒和地下工事,也为溥仪修建了两座专门躲避空袭的防空洞,甚至还在长春南部修建了专门应对城市巷战的关东军地下指挥部。

城市晚报 撰稿 王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