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天帮忙”,何时不再难

26.11.2014  13:47

  唐 华 

  11月初,在“人努力,天帮忙”的共同促进下,北京市民享受了半个月的“APEC蓝”。可APEC结束后,雾霾又至,连续几天北京都处于十面“”伏之中。除了因为一系列应急减排措施退出,近来的静稳天气也是雾霾重归京城的重要因素。 

  有专家表示,当风力在3级左右时,出现霾的概率为84.1%;而出现4级风时,霾出现的概率仅占3.3%。看来网友们一直调侃的“空气污染等风来”是的有一定道理的。既然“人努力,天帮忙”就能换来人人渴盼的蓝天,那我们在推动各项减排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空气污染物的同时,能否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治理雾霾? 

  早在一年前,中国气象局就印发了《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2015年,全国各地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能够采取可行的气象干预措施,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消减雾霾,比如用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另外,有消息称北京正研究6条主要的通风廊道,即在城市规划中腾出通风的“风走廊”,借由“穿堂风”来吹散雾霾。相关研究建议,对主通风廊道区域严格规划控制,包括控制建设高度和密度等,同时打通障碍点。除了北京之外,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地也提出了类似的“引风吹霾”方式。 

  不过,人工降雨必须有降水形成的条件,在大气干燥、水汽少的情况下无法施展,而北方的冬季气候干燥,雾霾天往往是有霾无雾,人工降雨基本派不上用场;规划“风走廊”只是为风让开一条通道,先不论早些年的城市规划往往让位于经济增长,在高楼林立的北京究竟还有多少空间能留出来让风走尚有疑问。就算这条走廊修得再好,如果没有风也是白搭。无论是人工降雨还是规划“风走廊”的方式,都没有改变“等天帮忙”的被动局面。 

  尽管目前“靠天除霾”的有效办法不多,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探索除霾之策。我国曾在北京、四川等地,做过一些消雾的科研试验,即用液氮等制冷剂,使雾滴变成冰晶掉落地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靠天除霾”的步履维艰也提醒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对严冬的刺骨寒风痛恨不已,但今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相信大多数人都宁愿忍受寒风的侵袭也不愿面对“心肺之患”。即便如此,曾经横行北方冬季的西北风如今也成了可遇不可求的“救命风”。正是人类过度透支环境资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到大气环流,才让“风无力”成了常态。 

  工业化发展初期,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人定胜天”的意义,却忘记了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忘记了先哲所说的“天人合一”之理。现实一次次提醒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该忘却对“”的敬畏,不该违背“天地”的基本规律。也许,当人类开始尊重自然,开始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请“天帮忙”将不再困难。 

  

(责任编辑:陈传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