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母亲河的烦恼和忧伤:开始变宽不再那么清澈
行走第三天 6月16日
志愿者们冒雨在河畔徒步踏查 新文化记者 王强 摄
新闻提示:由新文化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 长春 市伊通河管理委员会、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共同发起的2016“江河卫士———母亲河守护计划”大型公益活动,6月14日正式启程,15名志愿者一起徒步伊通河,寻访养育我们的母亲河。
起始地点:伊通满族博物馆
结束地点:范家拦河坝
第三天,我们走到了伊通河的主河道,她开始变宽,有了大河的模样。但,她也不再像源头那样清澈,开始有些浑浊。
志愿者队伍壮大至30多人
昨日的伊通下起大雨,雨中行走更加艰难。但,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增加到30多人,还不断有当地人加入。从长春连夜赶来的 吉林 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孙彦平老师接替施立学老师,与我们同行剩下的路程。
第一站 伊通满族博物馆
伊通满族博物馆始建于1987年,是伊通对外的窗口。
馆内有很多珍藏,其中同治皇帝的诰命文书,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一级保护文物,也是镇馆之宝。
李华从小生长在伊通,却从未到过这个博物馆,他说:“今天看完这里,我突然觉得原来我们伊通有这么多的文化,这么美丽!”
除了文化遗存,伊通还有宝贝———沉睡了1.3亿年的玛瑙、木化玉、泥石玉、黄腊石等,业界称为“伊通玉”。伊通玉在老辈人眼里,原来只当是普通石头,他们小时常在河里、火山旁捡回来装在水瓶里玩赏。直到2013年修理河堤时,伊通玉才被业界认知,后来不少伊通人开始在河边寻宝。
第二站 库伦大桥
进入伊通县的大门便要穿过库伦大桥。从库伦大桥开始,伊通河才有了大河的模样,水面变宽,最宽处达到100米,水深2米。河岸也开始有堤坝路。伊通县水利局伊通河管理处处长杨明介绍,这些河堤路是去年修建的。沿着河堤路一路前行,伊通河水不再像源头那样清澈见底,有的河段开始传来垃圾的恶臭。
治理,成为伊通水利部门一直努力的方向。杨明说,在伊通县内,向伊通河排污的排污口有好几处,最难治理的便是两岸有村屯的地方。村屯的垃圾倒进壕沟,夏天泛起臭味,水都是蓝绿色的。一下大雨,这些垃圾便被洪水冲下,说不定会流到哪儿。
第三站 北大桥
北大桥是这一段伊通河上最老的一座桥,当年的码头还保留着,如今依然发挥着作用,还可以在这里登船,只不过不再用来运货,也没有了人来人往的忙碌场面,最大的作用其实是作为亲水的平台。
第四站 人行桥
再往前走是人行桥。“再过两年,这里将再添一桥。”杨明介绍,在北大桥和人行桥之间,正准备修建一座乌苏桥,将伊通和长春相连,一直通到长春的前进大街。这个工程计划两年内完成,已开始动工,建成后,只要半个小时便可从长春到达伊通,想吃正宗的“伊通烧鸽子”那可就方便多了。
第五站 东、西尖山
这一段的伊通河水面宽度超过100米,水流缓慢。站在桥头,便能看到伊通河两侧两座绿油油的山。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孙彦平说,这就是东尖山和西尖山。
志愿者吉林省东方禹为有限公司朱丽轩架起大疆无人机,当东、西尖山和伊通河出现在一个画面的时候,随行的伊通县水利局伊通河管理处处长杨明连声说:太美了!
第六站 范家拦河坝
走出九开大桥,便出了伊通县城,再往前行5.5公里,便是伊通河上的第三道拦河坝———范家拦河坝。
远望拦河坝,已是满目苍夷,四处挂着危险提醒的牌子,坝两边的路口也不再允许车辆通行。杨明说,当年拦河坝是用柳条别起来的,两边伊通河水滋养的稻米也成为皇家贡米。如今,大坝还承担着灌溉两岸300公顷土地的作用,今年也将第一次重修。
▇征集志愿者
19日徒步伊通河 报名送T恤
从伊通河源头出发后,6月19日,我们将走进长春市区,届时,我们将沿着伊通河继续徒步。邀您陪我们走完这次旅行的最后一段,让我们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保卫母亲河的行列。
前500名报名参与者将会得到由主办方提供的精美T恤一件。
您可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xwhbshq”,关注“新文化报生活圈”,输入“姓名+电话+报名伊通河徒步”。收到报名号就说明报名成功。
如果您没有报名成功,也可以来到现场,我们将为您提供1个环保袋。
你可以通过三种渠道关注活动进展:1.新文化报新浪微博;2.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文化报生活圈微信;3.新文化报徒步QQ群(297887)。
新文化记者 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