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县开创绿色转型新局面

08.06.2015  17:32

本报讯(朱颖报道)几年来,柳河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创新发展,加快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步伐,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发展。

打好健康牌”,树立绿色转型发展新理念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柳河县着力在发展健康产业上下功夫,结合自身以医药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加快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健康产业的比重和份额。充分发挥医药产业品种和剂型优势,推动投资5.7亿元的紫鑫药业异地新建项目尽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规模达到原厂区的3.5倍,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税金1.3亿元;加快投资5.6亿元的修正药业4项提质升级工程建设步伐,确保中药提取车间提取能力提高到5000吨;投资2.7亿元的中晟制药蛹虫草胶囊项目和投资1.7亿元的龙泰药业针剂和口服液项目即将达产达效;与江苏永和制药实现战略合作,年可生产易折瓶等医药包材20亿支,实现利税5000万元;突出国家级紫鑫药品创新研发中心作用,积极推进天强药业与吉林大学产学研合作,加快林蛙多肽口服液生产车间建设,促进紫鑫药业4个品种、修正化药2个品种等国家级三类新药研发生产,确保7户医药企业完成新版GMP认证,健康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打好资源牌”,培育绿色转型发展新亮点

柳河县有各类矿产资源31种,探明保有储量约2亿吨,目前开采量仅为8%,已取得各类探矿证、采矿证78个。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巨大空间。柳河县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三个不批、一个不上”(即破坏资源的项目不批,破坏生态的项目不批,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项目不批,污染环境的项目不上)原则,突出资源型项目引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步伐明显加快。国家冶金地质总局投资2亿元整体收购北京广基宏源,实施年产50万吨铁矿石开发项目,成为全市铁矿开发的龙头企业;投资4亿元的钰坤金矿实施二期建设,年产金矿石15万吨,金精粉7000吨,进入全省金矿企业前列;加快东北亚铁路集团投资3.5亿元与大通矿业战略合作,实施石膏板粉深加工项目;深圳净雨集团投资6.1亿元的矿泉水综合开发项目力争7月份获得探矿权许可证。

打好特色牌”,注入绿色转型发展新动力

柳河县是农业大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苗木、烟叶、山萄萄、稻米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在全国凸显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不仅支撑和带动全县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确保全县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砝码,成为绿色转型发展的新生力量。苗木产业发展规模达10万余亩,从事林木种苗繁育农户达6000余户,从业人员2.4万余人,年产成苗10亿余株,销售收入6亿元,纯利润4亿元。生产的苗木远销十几个省、市,成为全国造林苗木集散地,“吉林柳河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是全国首个国家级造林苗木交易市场。烟叶产业种植面积达3.4万亩,实现税收49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6000元。稻米、山葡萄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投资10亿元的汇源果汁综合开发和投资5亿元的江苏钱旺紫隆冰谷项目扎实推进,推动葡萄酒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打好创新牌”,拓展绿色转型发展新方式

创新发展方式,打造“互联网+”,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逐步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经济。积极与知名互联网企业对接,拓展网络营销新领域。围绕特色富民产业,与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天猫等网络平台实现对接,建设特色网店,促进网上销售。目前,山葡萄酒、火山岩稻米等农特产品已经实现网上销售,涉及中小企业14户,形成交易7000多次,累计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县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达到5家,县级示范企业达到4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亿元;与江苏钱旺智能集团合作,打造微商下乡平台,在“钱吉通柳”网店正式上线的基础上,初步与江苏钱旺集团达成建设微商产业园区和发展微商总部经济的合作意向,利用钱宝网拥有的1360万会员资源,引导该县优质企业加入,不断拓展蛙田贡米、国信有机米、中科院富硒米、芳谷火山岩稻米、冰葡萄酒等特色产品销售新渠道。打造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与柳河农产品相适应的物流产业,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打好生态牌”,打造绿色转型发展新优势

以林业生态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双提高。先后开展了林地清收还林行动和林业生态建设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收复和清收林地36.52万亩,还林5.2万亩;打击乱砍盗伐、毁林开垦行为,累计查处森林行政刑事案件3333件。实施水源地改造工程,投资1.2亿元实施城市供水系统工程,柳河水库除险加固和馒头山拦河闸项目已交付使用;投资2998万元进行水源地污染综合治理,对水源地上游驻村138户、429名村民实施移民搬迁;3年累计在水源地保护区内退耕还林10235亩,彻底解决保护区生活污染问题,城区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实施“蓝天工程”,筹资13250万元,对全县供热资源进行整合,收购8家个体供热站,成立国有供热企业“蓝天供热公司”,实施集中供热,烟尘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空气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