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日报评论员文章:转型升级谋发展 提质增效促跃升

15.08.2016  17:38

   转型升级谋发展 提质增效促跃升

  ——五谈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问题的总抓手和出发点。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需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前瞻意识,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促发展,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

  放手发展规模,打造经济量级的“扩容版”。改革开放以来,长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标高位,经济总量不大仍然是我市经济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不大,既拖累了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公共支出的后腿,也产生了产业结构失衡、创新活力缺失等弊端。因此,千方百计壮大经济“底盘”,努力打造经济量级的“扩容版”,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补齐短板的艰苦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长春市情出发,科学理性地认识消费、出口、投资对于增加经济总量的效能和作用,树立“投资是发展的决定量”的观念,同时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大抓投资、大上项目、大力招商的热潮在全市风起云涌。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做大有效投资规模,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资不够特别是有效投资不足的问题,破解制约长春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的瓶颈;抓重大项目强支撑,充分认识项目、产业、经济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重大项目壮大产业、发展经济;抓创新招商提质量,积极探索创新招商引资办法,以项目为依托,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基础,不断扩大优质项目来源,真正以大招商促进产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实现大跃升。

  转方式调结构,打造产业质量的“升级版”。长期以来,长春经济发展受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存在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字号“”字号产品居多,新兴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内生动力不强等弊端,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发展步伐。当前,为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中央提出要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新一轮振兴发展攻坚战中,长春已按照中央要求,提出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增强产业活力及内生动力,在转型升级中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加快产业向高技术演变,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打好“有中生新”转型牌和“无中生有”创新牌,促进三次产业同步提升、融合发展。

  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推动“老字号”支柱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原字号”传统产业向品牌化发展,推动“新字号”新兴产业向规模化发展;要全面提升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着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打赢服务业发展攻坚战,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同时,要按照协调发展的理念,以整合资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为原则,统筹开发区、城区、县域“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新区要打造创新发展的“领头雁”,开发区要打造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城区要打造内涵发展的“核心区”,县域要打造特色发展的“实践区”。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增强发展动能供给,用发展的成果实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功能完善、生态一流、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