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让农民得实惠

02.12.2015  13:11

本报讯(记者 张继红)近日,伊通满族自治县的60多名农机(农业)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理事、家庭农场主汇聚一堂。干啥?农闲聚会?那可不是,是参加伊通满族自治县农牧局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学习。为啥培训?为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抓得更实更好。

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近年申请注册过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型农业主体的代表和生力军。虽然经过了注册、申请等一系列相关手续,但在实际管理上他们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张张渴望学习的面孔,一双双饱含求知和探索的眼睛,都表明了他们对学习培训的渴求和积极态度,虽然学员冯艳华才32岁,但她的一席话却道出了所有学员的心声:“我们太需要学习了,这培训太实用了,我们可要好好学习……

农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是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主体,怎样让近年来成立的合作社发展壮大起来?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主讲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授课内容和方法,培训中有形势讲解,有内容创新,如何在“三农”这片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把农民发展主体做大、做强,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实现经济繁荣,特别是如何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突出业绩……培训教师们可谓倾囊而出,在方方面面都作以详细的讲解,大大提高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积极性。

请进来、走出去,理论联系实际等一系列充实易懂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员们的视野,实物教学和专家结合理论的生动讲解,进一步激发了学员掌握、了解新知识和新机具的积极性,学员们都表现出对购买和使用现代农机具的浓厚兴趣。正如大孤山镇的韩俊国所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班太好了,办到了我们农民的心坎上。”下一步,他要购买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玉米收获机,尽快把保护性耕作机具配齐,他说,不出去打工,组织合作社,搞全程机械化种地也一样能挣大钱。

通过培训,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和玉米收获机等一大批现代化农机具,正进入越来越多学员的“法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拉动了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为提高伊通全县农机化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