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风云 看老字号书店的转型与变迁

09.03.2015  13:43

位于红旗街的新华书店给这个繁华的商圈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缕缕书香,还有那老字号的厚重与踏实。在时代的洪流中,这家老字号书店默默地伫立在人潮涌动的角落,为长春人带来无限的精神给养。而与此同时,它要在风云变幻的出版市场和瞬息万变的阅读习惯中生存,也经历了时代的荡涤。

在长春市新华书店旗下的红旗街新华书店33年店庆之际,记者循着时间的脉络,去探寻这座书店三十多年间所历变化,去感受三十多年中人们选书、购书、看书等一系列阅读体验的变化。

全民阅读年代

人人找书看 “四大名著”引来订购热潮

红旗街新华书店成立于1982年,如今的书店经理周立高将其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书店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他说,那个阶段的图书是全国计划发行,市面上图书种类不多。当时人们普遍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很多书籍一面市就被抢购一空。1982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第一套“四大名著”就曾引起订购热潮,单次订货量在数千套以上。他记得有个新华书店的老员工曾谈到,自己当时一个月工资才二十多元,那时的《红楼梦》全套12册,定价2.10元,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相当于他工资的1/10。大家对阅读的需要非常迫切,很多书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除国内的名著外,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书店的政治学习类书籍也很畅销,《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书都是畅销书。至今还有不少老读者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文选》刚发行时,很多读者一大早就在书店门外排起长队等待购买。而当时,书店的经营还是柜台式一对一地提供服务,使用手工记账的方式。

家住红旗街的马铭是红旗街新华书店的老读者,如今从事出版工作的他将这一阶段读者和书店的关系形容成“人找书”。他称自己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那一阶段的阅读需求很旺盛,但作为学生的他,并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买书。1984年,他上高中的时候,红旗街新华书店由柜台式一对一经营,变成超市式经营,读者可以进到书店里看书、选书。当时,他在长春市第十七中学读书,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新华书店,除了在这里购买教辅书外,那些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他全是在书店里看完的。如今,谈起这段经历,马铭称,说起来真要感谢新华书店经营方式的变化,让自己的学生时代过得非常充实。

从计划到市场转型

老字号书店在阵痛中缓步前进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家老字号书店经历了市场的洗礼。这时候的市场环境和读者需求又是怎样的呢?

周立高称,这一时期,全国图书发行市场全面放开,民营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开业,读者群体被分散,市场份额在缩小,加之当时多数人忙着投身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赚钱”,阅读需求锐减。这一阶段除了教辅类书卖得还可以之外,其他品类的图书销量降得很厉害。新华书店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辛的谋求生存发展的奋斗时期。当时的书店经营者开始走出书店,到各地去参加展销会。每逢岁末年初,会发行各种喜庆年画、挂历。

这一阶段,新华书店在面临市场挑战的同时,也面临发展机遇。书籍的品种开始增多,书店在经营上逐渐转变成一个服务的综合体,操作系统也由人工操作过渡到现代化的售卖管理系统。

网络冲击传统习惯

部分读者转了一圈回归实体书店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红旗街新华书店在新世纪之初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书店兼顾市场竞争与社会使命,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了音像制品、电脑IT等多个项目,但纸质书籍依然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谈到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周立高称,近两年,人们对政治的关注度空前提升,党政学习资料、会议纪要、新规、政策类书籍销售较好。此外,由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儿童文学类图书也卖得非常好。与第二阶段相比,可能由于学生数量的整体下滑,教辅类书籍销量有所下滑。

周立高称,这一阶段整体来说,书店的经营还是良性运转的。2000年之后,当当网、亚马逊等一些网上书店兴起,这些书店由于经营成本较低、折扣很低,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读者。但近三四年来,这种局面正在逐步转变。读者在购书时,实体书店的直观、店员的准确推荐、正版质量的保障都让越来越多的读者重新选择回到书店购书。总的来说,近年来书店的销售是稳步提升的。

顺应读者阅读需求

文化城在书店硬件上还需做哪些努力

老读者马铭将如今读者与书店的关系形容为“书找人”。因为在这个时代,书的种类空前丰富,全国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数千种图书,在浩如烟海的书市中,选择就成了问题。而对于读者回归实体书店的现象,马铭表示,自己读书有做笔记的习惯,电子书在这一点上很不方便。在他看来,电子书的“碎片文化”倾向严重,缺少纸质书的系统性。喜爱阅读又从事出版行业的他提到了对书店未来发展的期望。他希望进一步提升书店环境的舒适度,如增加读者阅读坐椅、在书店内开设茶座、延长书店的营业时间等。他认为长春作为文化城,在书店的硬件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长春晚报记者 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