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挺起四平脊梁

09.12.2014  11:11

    特约记者 崔维利 张妍

    四平工业经济2008年走出低谷,便如开足了马力一般一冲而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让四平人惊诧而又振奋。

    四平工业究竟创造了怎样的辉煌?且看——

    工业总产值五连增:从2008年到2013年,工业总产值连年递增,平均增幅达29.6%。今年1至10月,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仍同比增长5.3%。2013年工业总产值是2008年的3.7倍。

    工业增加值五连增:从2008年到2013年,工业增加值连年递增,平均增幅达26.5%。今年1至10月,同比增长6.3%。2013年工业增加值是2008年的3.2倍。

    工业利润五连增:从2008年到2013年,工业利润连年递增,平均增幅达30.4%。

    财政收入五连增:从2008年到2013年,工业经济成为财税增长的主支撑,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8年的45.8%,上升到2013年的64.2.%。2013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是2008年的2.5倍、2.6倍、3.5倍和3.9倍。

    现代企业家队伍成规模。数千家工业企业经营者几经市场洗礼,观念更新、视野开阔,管理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一批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四平工业经济的中坚。

    六年磨一剑,卓绝不寻常。从四平工业经济跃升的轨迹中,人们看到了什么?

    顶层设计 立足高远促升级

    工业经济如何稳增长、提质量、增效益,是一项大系统工程,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四平决策者站在战略的高度,运筹帷幄,既谋全局,亦谋一域。

    目标——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其注脚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升级版,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升级版,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升级版,科学、可持续的升级版。

    格局——打造“3+5”格局,即3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能源;5大优势产业:建筑建材、医药化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新兴产业。

    规划——四平市先后制定了《“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专用车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欧专用车产业园规划》、《四平装备制造业规划》、《平东机械工业园区规划》、《新能源产业园区规划》、《换热器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医药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换热器产业规划》等,让工业经济步入“制度化”轨道。

    布局——“一核三带”。四平为工业经济设计的布局是“一核”,即以城区和周边区为生产力布局核心,东南重生态宜居,西南重生态建设,西北重装备制造,东北重汽车产业和现代物流。“三带”,即“长平经济带”,发展汽车零部件、玉米生化、食品加工等项目;“四郑经济带”,主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能源项目及畜产品加工项目;“环长经济带”,建设为长春服务的紧密型城镇群及旅游观光等项目。

    平台——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搭建各类平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国家第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食品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城市、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第五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

    路径——“嫁接改造”、“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科技创新。

    四平为走向高端设计的路径是“嫁接改造”。抓住国家支持东北振兴机遇,四平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企业及驰名商标企业,与国内外500强、央企和知名民企,跨行业、跨领域、跨所有制嫁接重组,针对不同企业的现状,采取控股、兼并、联合、重组、引进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推倒围墙搞调整,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推出一批高新产品,塑造一批上市公司,造就一批行业“旗舰”。

    目前,已有37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国内民营500强企业入驻。四平金士百纯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被百威英博全资收购,在新创税收6亿多元的基础上,新增高档啤酒70万吨;线路器材厂与中电建嫁接后,年产2万吨线路金具提升改造项目,年内完成了办公楼基础浇筑及厂房基础框架建设,竣工达产后可实现产值8.3亿元、利税1.3亿元。

    四平为盘活存量设计的路径是“技术改造”。近几年,四平每年投入100多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盘活了存量资产。

    引导中小工业企业制定品牌建设规划,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走“专、精、特、新”的品牌建设之路,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确立自己的品牌;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帮助企业建设自主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平市以技改投入促进结构优化,增强内生支撑力量。2009年至2013年末,重点技术改造项目793项,累计完成技改投资941亿元。今年1至10月,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87.5亿元,同比增长11.9%。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92项,其中,续建93项、新开工99项。

    全市组织实施的重大技改项目连连奏凯,包括湖南中烟公司四平卷烟厂年产30万箱卷烟异地技术改造项目、艾斯克年产100台(套)家禽自动掏膛装备异地技术改造、四平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年产40万平方米核电配套用高新技术换热器、中粮生化能源年产10万吨果葡糖浆、广西柳工四平欧维姆年产3000台(套)40万孔预应力锚具、四平市桦鑫包装有限公司年产8000万平方米瓦楞纸箱项目、国电集团双辽发电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等。

    四平为扩大增量设计的路径是项目建设。2008年至2013年,已有653个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总投资达1458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3065亿元、利润357.1亿元、税金179.4亿元。今年1至10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65.8亿元,同比增长9%。

    项目建设让四平收取10大红利:工业经济从低迷走向振兴;财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逐步科学、合理;产业链延长,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集群效果显现;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民生工程系统化、全方位落实;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带来人才洼地效应,高层次人才有用武之地,科技人才有展艺平台,产业工人更加专业化,大幅度带动了就业;锻炼培养了大批懂项目的干部,形成了踏实的作风导向;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干部群众自信、振奋、争先,形成了合力。

    四平为转型升级设计的路径是科技创新。为此,四平打造了5大创新机制:创新产业技术平台:支持完善换热设备国检中心和创建国家换热设备研发中心,创建省食品装备、粮食生化、专用汽车、通用航空、农机装备和生物制药等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检测中心;

    创新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开展省级技术中心推荐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组织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争取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创新人才服务平台:征集产业人才需求信息,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专业性人才,主攻技术和产品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企业工艺装备:抓好百项亿元工业项目,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创新工业产品:实施“四平制造”工程。以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为平台,推出一批中高端产品。

    2009年至2014年,企业首次投产新产品达834种,新产品产值达938.7135亿元。列入省百种新产品规模化生产项目64项,列入省新产品规模化生产项目137项。

    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6个。

    政策撬动 科学引领增效益

    四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超前的科学引领、宽松的政策环境,激活了市场主体,壮大市场主体,抓布局、抓创新、抓高端、抓质量、抓特色、抓集群,四平工业经济升级版日渐清晰。

    科学引领——企业发展明方向。引导企业由制造向创造、由创意向创新、由生产产品向生产标准转变。2011年2月,四平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了科技诸要素——项目、资金、人才的首善区。

    围绕产业体系实施科技带动。医药产业形成了以一正、吉春、益民堂为龙头的医药产业基地雏形,以吉春为龙头的鹿产业联盟2013年获批,新品种、新产品研发蒸蒸日上,销售收入和税收逐年增加。现代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换热器产业具备了打造千亿级产业基地的基础,目前,已有108家换热器企业入驻2个产业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国家、省、市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对27个科技计划项目予以支持。

    产学研紧密合作。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专用车制造、新能源、现代中药、食品等左右四平经济和未来发展的产业、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研制一批高科技项目和高科技产品。与清华、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东北大学、吉林化工学院、沈阳药科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对接,结合四平实际收集了190项产学研转化科研成果和项目,为下一步产学研合作奠定前期基础。

    引导“人才创造价值”。连续多次举办“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先后邀请几十位院士、专家走进四平,为专用车、换热器、生物制药等产业把脉定向,有16位院士、专家与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举办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会,7个高校院所与四平22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起6个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培育基地,建起3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2个院士工作站。3年来,四平引进和本土培养的科技领军人才,共完成39项科技新成果,26项成果实现转化,4项科技成果获吉林省技术发明奖,10项科技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引导资本运营。制定奖励政策,鼓励企业上市挂牌。对在境内外国家级场外交易系统挂牌企业,奖励120万元,其中,企业改制奖励80万元,企业挂牌奖励40万元。与各中介机构加强合作,为优质企业提供企业改制、财务咨询、IPO、“新三板”挂牌等服务。举办资本市场培训会议。目前,已有数家企业先后在交易所挂牌。

    引导经营品牌。以引导企业提高商标意识为核心,以指导注册、规范管理、加强帮扶为重点,以宣传、引导、服务为手段,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实现了企业品牌张力与市场拓展的双面结合。目前,四平已拥有宏宝莱、一正、芮莱等8件中国驰名商标。

    政策撬动——企业壮大添动力。四平出台《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涉及7个方面23条意见,包括扶持项目建设、加快科技创新、鼓励全民创业、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开拓市场、重奖纳税功臣、提升企业家素质和待遇等。

    支持民营工业企业嫁接重组和技术改造。嫁接重组后,企业3年内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用于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免除企业嫁接重组和在原厂区技术改造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从市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2000万元,用于嫁接重组和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

    鼓励民营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每年从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500万元,重点支持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民营企业与院士专家合作,建设工作站和流动站,对建站项目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

    鼓励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转型升级。对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为企业的,实缴税额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分别按100%、80%、50%比例补贴企业。升级变更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自办理税务登记始,2年内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鼓励小企业升级,对首次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的民营企业,给予5万元补贴。

    建立规外中小企业进入规上企业培育机制,推动规上企业数量增长。每年制定下达《年度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计划》,每年新增规模企业20家。对新入规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初次入规企业实现税收超出基数地方留成部分的60%,连续3年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集成服务 企业走强祛忧患

    四平为企业提供集成配套服务,抓到节点,落到实处。

    围绕产业配套抓产需衔接。积极组织水泥、建材等行业开展产需对接活动。全市工业经济会议,是工作部署会,又是产需对接会,当场签订了水泥、引水管材、商品混凝土供销协议,总价值1.63亿元。

    围绕产品订单抓银企保对接。举办2014年吉林省政银企对接大会—吉林银行四平专场,共有67户企业和吉林银行四平分行实现了对接,10户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对接金额达9.2亿元。

    围绕助保金池抓融资服务。全市助保金池资金达到4050万元,其中,市政府投入风险补偿铺底资金330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250万元,并整合其它助保金池资金500万元,形成为企业提供近5亿元融资贷款能力。

    围绕需求抓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市县领导包保重点企业、万名干部包万企、“服务企业大篷车”等一系列服务活动,全力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市场开拓、资金需求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已为四平现代钢铁解决数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由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解决数千万元贷款,并连续多年以专项资金扶持形式给予持续扶持。从市民营经济专项资金中安排上千万元,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并且计划从今年开始连续支持数年。

    围绕集群集聚抓载体。由省核准的规划管理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到8个,其中,省政府命名授牌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有6个,拥有国家级第四批食品产业和第五批装备制造产业等2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装备制造、专用汽车、换热设备、食品、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等6个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产业集群。今年1至10月,全市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68户,新增就业人数1133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1亿元,同比增长13.23%。

    释放潜能 市场主体有作为

    四平工业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四平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引进清华培训资源开办17期“四平(华宇)经济大讲堂”,举办3期清华工商管理研修班(总裁班),计培训7800人次;5次分赴美国、英国等地参加“现代物流服务管理培训团”和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活动;分15批组织企业家到上海、山东、辽宁、广东、浙江等地考察学习;选送企业家到清华、北大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开展专题适应性培训。

    四平企业家具有国际视野。“宁做大股东,不做小老板”——主动接受重组、收购、引进。“北四平南柳工”合作,正在打造中国北方预应力机具和锚具制造基地;中航奋进项目已注资5900万元,技术管理团队已经到位;红嘴水泥公司与中国建材北方水泥公司重组,出售给北方水泥70%股份;石岭水泥正准备二次挂牌出售;一汽专用车引进天津中科神运技术的第一台轻量化甩挂车成功下线,6000辆轻量化甩挂车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四平企业家极具创新意识。“惟创新,有希望”——企业家们积极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中航奋进清淤车填补省内空白,并已投放市场;高档房车样车下线;轻量化甩挂车湖南中烟一次订购75台;石油修井车单台售价达到160万元——专用车产业正在向特种高端迈进。

    巨元与中广核红沿河核电站一次签订核岛用换热器合同1000万元;与清华合作城市供热节能系统示范正在推进。

    大型E518联合收割机填补国内空白;免耕播种机成为国家推广机型;谷王系列农机进军东北市场——从种到收的农机产业链初步形成。

    肌糖、木糖、阿拉伯糖等玉米深加工高科技糖类产品即将问世;秸秆酒精项目明年将开工建设——食品产业链条正在拓宽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