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一些大学女生身着汉服举行传统女子成人礼

15.12.2014  14:02

 核心提示:13日,在同志街一所大学的教室里,十几位身着汉服的同学聚在一起。咦,怎么都穿古装?难道穿越了?不小心走错教室的学生开着玩笑。其实这里正在举行传统女子成人礼——笄礼。 13日,在同志街一所大学的教室里,十几位身着汉服的同学聚在一起。咦,怎么都穿古装?难道穿越了?不小心走错教室的学生开着玩笑。其实这里正在举行传统女子成人礼——笄礼。

笄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

汉服是华夏民族服饰的统称

不是说今天都穿汉服吗?怎么那个女生穿的是唐朝的衣服?”这位仁兄,你弄错了,汉服并非汉朝的服饰,它是华夏民族服饰的统称,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礼仪衣冠体系。服饰文化如同历史一样历经了沧桑巨变,几千年的发展,汉服在其宽大飘逸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不同朝代的汉服有着各自的特色。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大学等学校汉服协会的成员都身着自己心爱的汉服赶来观礼。有一位男生在现场穿上汉服,这是一件黑色的衣服,下摆特别宽大,有金色花纹,他把下摆在身上绕了几圈后再系上带子,整个人变得严肃庄重,和之前穿现代服饰的感觉完全不同。

这些“同袍”(汉服复兴者之间的互称)有的相互熟悉,有的是第一次见面。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很特别,彼此之间行抱拳礼。一位同袍说,抱拳礼又称“”“揖礼”,是汉族传统礼仪中的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行抱拳礼,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用左手抱右手,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

换上汉服 宛如从仕女图里走出来的女子

此次成人礼的主角是苏嘉睿,就是笄者。她身着传统汉服飘然而至。淡绿色的上衣,淡紫色的裙子,梳着古典的发式,宛如从古典仕女图里走出来的女子,端庄淡雅。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女子参加笄礼,分别是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有司,为笄者托盘的人;赞者,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她们身着汉服云鬓轻挽,长发及腰。

为了表示对笄礼的尊重,几位参加者要先洗手。身着红色汉服的女子为正宾,由她为苏嘉睿加钗。在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后,正宾为苏嘉睿佩戴发簪,并吟诵祝辞,大意为:今天吉日良辰,为你佩戴发簪,完善你端庄的礼仪,谨慎地保守你的品德,愿你长寿吉祥,永受福泽。加钗意味着笄者成年,可以参加祭祀等重要礼仪,申明其作为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

随后,笄者退下,加了一件外衫后再走进来,向来宾展示身上所着的传统服装。然后面向黄帝像,行正规拜礼。整个教室里有五六十人,但是在举行笄礼时全场静悄悄,很多人拿出手机拍照。“虽然整个过程我看得不是很明白,但服装都很美,也感觉得出仪式的庄重。”笄礼结束后,一位同学说。

汉服是通往传统文化的一扇门

这些同学身着汉服聚在一起,是出于对汉服、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广汉服文化,唤起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的感知。李春阳今年上大二,在这学期开学之初组织了汉服协会,现在协会有60名会员。

汉服协会的成员常常会聚在一起,他们谈论的不只是汉服,还有传统文化。“我们都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家聚会常常会谈论古诗词、民族音乐、书法等等。”李春阳说,汉服是通往传统文化的一扇门,穿汉服就要学习传统礼仪,礼仪中蕴含着谦逊、礼让、孝顺等传统美德,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继而关注、学习。

汉服多是网上定制 有同袍想自己做汉服

汉服不仅是汉文化的体现,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上衣、下裳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汉服协会的成员每个人都有汉服吗?李春阳说,一件做工、质料上乘的汉服花费不菲,很多学生无力承担,汉服协会60名成员中只有七八个人有汉服。

那大家有没有自己做汉服的呢?李春阳说,做汉服是一件复杂的事,如果不是学习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的人是很难缝制的。据他所知,长春在校大学生还没有自己做汉服的,他们所穿的汉服或是在网上定制的、或是在汉服店购买的。

吉林师范大学汉服协会负责人王芯蕊说,她已经准备好了缝纫机,打算下个学期开始学习缝制汉服。

长春晚报 记者 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