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区管理改革让薄弱校“脱胎换骨”

12.12.2016  09:33

  “今年我校一年级招收学区内孩子233人,共6个班。7年前学区生入学率仅10%左右,近几年逐年递增,今年超过了60%。全校现有在校生1025人,而7年前全校学生加一起也没有现在一个年级多!”日前记者在南关区明珠小学采访时,该校校长何芳介绍说。

  短短几年,是什么让曾经的城乡接合部薄弱校大变样?何芳说,这得益于我市推行的大学区管理改革。

  记者到明珠小学时正赶上二年级2班的音乐舞蹈课。现代化的音乐教室里,同学们跟着老师欢快地唱歌、跳舞。除了音乐教室,该校还有专业舞蹈教室、书法绘画室、科学实验室、信息教学室;室内体育馆、篮球场、图书馆等一应俱全;设在二、三、四层楼梯旁的读书角,一到课间就吸引许多学生相约来看书……

  南关区明珠小学前身是幸福乡中心校,2009年搬到亚泰大街与卫星路交会处的新校址,被纳入树勋大学区管理。大学区内校长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机制,使该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所需要帮扶的薄弱校发展成可以发挥帮扶带动作用的龙头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认可度和家长满意度不断提高,2013年还被评为长春市首批新优质学校。“过去是我们求着学生来,现在是不符合规定的坚决往外挡,真是冰火两重天啊!”何芳笑着说。

  推进大学区一体化管理的重头戏是实现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明珠小学校长何芳是从树勋大学区成员校曙光小学交流过来的,还有一些教师也是从其它成员校交流而来,当然,明珠小学每年也有教师输出到其它成员校。大学区管理模式变“学校人”为“学区人”,带来的是大学区内各校之间教育教学理念、资源、信息的碰撞和共享。“作为全国19个‘区管校聘’示范区之一,南关区创造性地开展教师交流工作,全区180多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由‘学校人’变成‘学区人’,凡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编教师,原则上都要交流。”南关区教育局副局长谭智告诉记者。

  明珠小学只是我市大学区管理改革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我市已形成以大学区管理改革为切入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现大学区管理全覆盖。目前全市88个大学区,中省市直及民办学校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依托大学区平台,一大批新优质学校脱颖而出,一大批薄弱校学区生大幅回流。城区优质学校资源已达80%。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设立大学区管理专项经费,市财政每年为每个大学区拨付30万元专项经费,各县(市)区建立配套投入机制,合力保障、推进大学区管理工作正常运行。

  ——教师交流成为常态。依托大学区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师徒结对、专项培训,5年间交流了547名校级干部、7600名教师,促进了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

  随着我市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步伐加速,与之相匹配的东北亚区域性教育中心建设也在谋划中。今年10月以来,市教育局班子成员多次到净月高新区、长春经开区和长春新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基础教育布局发展问题;赴北京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借脑”,对标高位,谋划我市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东北师范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长春是教育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均衡是着力点,而大学区管理改革是有效载体,必须加以深入持久地推进。”市教育局局长梁国超表示,下一步将启动新一轮大学区管理工作,在管理模式多样化、保障机制制度化、资源共享手段现代化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我市教育对标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用教育均衡这面镜子照亮长春的明天。本报记者 肖虹 本报通讯员 唐名刚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