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区改革助我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梦”

16.11.2015  10:1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向着既定目标,探寻本地路径。2008年,在改制校逐渐退回公办的大背景下,我市在全省率先酝酿开展了一场关乎“均衡”的教育改革——大学区改革。如今7年过去了,全市优质校总量大幅增加,中小学教育综合质量明显提高,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均衡度和社会满意度逐年上升,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教育需求得以现实。

  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牵着伙伴的手,迎着朝阳,奔跑在塑胶跑道上;看着PPT页面,手指轻点,畅游于微机世界里;自信满满,沉浸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绿园区跃进小学5年级的王婧每天的生活都如此丰富充实,全新的校舍、高科技的装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验,让她和同学们体验到了广阔世界。“我觉得我们的校园很美,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是我们的幸运。”王婧说。

  2010年至今,绿园区把彻底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作为推进大学区改革的重点工作,在经费投入上着重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几年来,为提高校舍标准化、装备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水平,我市依托大学区管理平台,累计投入62亿元,使全市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投入8.3亿元,实现装备仪器整体换代升级;投入2400万元打造“三通两平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幽默的语言风格,适时的拓展延伸,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在市第十八中学初三年级的一间教室,来自市第五十二中学的交流教师正在讲课,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眼睛里闪烁着探索求知的光芒。

  从2013年新生只有1个班级23名学生,到2015年新生300人,市第十八中学的华丽蜕变,得益于大学区内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和协同教育机制。

  “加入五十二中教育集团后,新校长、新老师的到来,无疑为学校引入了源头活水。”同为交流教师的市第十八中学王明月说,在市第五十二中学学到了很多,“在校际共同交流中,集团教师同培训、同备课、同议课、同读书、同教学,集团内成果推广、校本研修、课程开发同步,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教育均衡的核心是教育质量的均衡,教育质量均衡的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校长、教师的制度化交流,成为破解教育均衡难题的金钥匙。为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学校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我市5年投入5400万元教师发展经费,依托大学区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师徒结对、专项培训。5年来共有392名校级干部、5643名教师参与大学区内交流,总量达19198人次,省级骨干教师、省市级名师、特级教师比例大幅提高。

  “一区一案”“和而不同

  南关区集团办学和“1+1”优质托管模式,二道区集优式集团化“2-1-2”管理模式,朝阳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协作体下的“1+N”管理模式,宽城区“优势互补,合作联盟,共生共赢”的发展共同体模式……

  几年来,在强弱捆绑、相对就近、资源优化三大组建原则下,我市构建了教育集团、委托管理、结对帮扶、教学联盟等四种主要模式,而“一区一案”的“和而不同”,更是有效推进了大学区内学校质量和品质的提升。2015年,我市又打破行政管理区划限制,突破部属学校与区属学校界限,推出跨区联合办学模式,启动东北师大附中与长春市第二十六中学一体化管理。以大学区为切入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均衡既抓住了公平又抓住了质量。大学区改革正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载体。”市教育局局长何泉秀介绍,目前,长春市共有86个大学区,中省市直及民办学校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实现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全覆盖。下一步,我市还将启动2016~2020年新一轮大学区管理改革,推进大学区管理向纵深领域发展,重点实现管理模式多样化、保障机制制度化、资源共享手段现代化等几项突破。

  “我们要用均衡这面镜子照亮长春教育的明天,让教育公平在阳光下闪耀恒久的光辉。”何泉秀说。(记者 张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