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老物件”:他珍藏着养父做的300多件皮影
刘先生在展示养父留给他的传家宝———皮影 新文化记者 王强 摄
新闻提示 :岁月流转,为了追寻、寻找城市里那段厚重的记忆,2016年9月,“让文物在这座城市活起来”主题活动暨“老物件”征集活动启动,活动由伪满皇宫博物院联合新文化报社共同举办,交通之声和市民频道协办,旨在助力 长春 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呼唤公众关注历史。同时,伪满皇宫博物院也向社会各界征集散落于民间的“老物件”。
连日来,很多读者都参与到“探寻历史 寻找民间‘老物件’”的活动中来,找出了家里珍藏多年的“老物件”,和大家一起分享它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是62岁长春市民刘希东珍藏的300多件皮影,这些皮影是他最尊敬、崇拜的养父半个世纪前亲手制作的。
经过半世纪依旧色彩鲜艳
在刘希东家,一间屋子正中,摆放着一个长约1米,宽约70厘米的木头箱子。打开箱盖,里面是一个大布包,布包里面是用报纸包裹的一包一包的皮影。
虽然经过了半个世纪,但是这些皮影的颜色依然鲜艳,人物帽子、衣服上花纹图案清晰、流畅。皮影人物的手、身体被铁线固定,铁线下手握的部分,插在柳条干或高粱秆里。皮影人物的各个关节用线连接,每个关节都可以活动。一分钟不到,刘希东就组装出一个骑在高头大马上,手握长枪的武将,操纵铁线,长枪不停地向前刺去。
刘希东珍藏的这些皮影人物,有近200个唐宋时期的人物,还有数十个近现代人物、近20个场景道具、30多个兵器法器,还有马。武生、文生、武旦、文旦、扎巾反王……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看皮影戏 知道了许多故事
刘希东说,以前,他和养父一家人生活在黑龙江省双城县的一个村子里。每当农闲的时候,养父带领的民和皮影队就给村民们演皮影戏。“那时候就在村里学校的礼堂里演,每场都能吸引来三四百人。”刘希东说,那时候,2米长、1米多宽的幕布后面,两只白灯一照,鼓乐一奏,皮影戏就开始了。而他常常跟在养父身边打下手,那是童年最快乐的事。《穆桂英挂帅》、《薛礼征东》……这些故事,他都是从这些皮影戏里知道的。而他珍藏的这些皮影都是养父1964年亲手做的。
没有驴皮就用羊皮做
“我记得当时用了37张绵羊皮。”刘希东说,那时候,村里的驴比较少,做皮影就选用了羊皮,“我记得那时候养父带着我去戏曲商店,看着那些服装、道具,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刘希东说,那时候一套戏曲服装200多块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价,所以只能默默地观察,然后回来画。描好样,还要进行雕刻,养父教了7个人和他一起雕刻,之后还要上色、刷桐油、晾干……前前后后,一共做了两个多月。后来,养父又做了一套《欧阳海之歌》的皮影人物,可惜剧本还没写出来,就不让演皮影戏了。
“我一生最佩服的人就是他。”刘希东说,养父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不但会做皮影、还会写皮影戏的剧本、唱词,书法特别好,就连村里谁家的表坏了,他都会修。1977养父因病过世了。而当年他做的这些皮影就被刘希东珍藏了起来。这些年来,他每当想起养父的时候,他就拿出来看看这些皮影,擦拭一下,整理整理。
看到这次征集“老物件”的活动,他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套养父亲手做的皮影和那段时光的故事。
■征集启事
一件老物件,真实直观地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历程、人们生活的变迁、城乡风貌的更替,是历史的缩影和见证。许多有文物价值、有文化意义的民间器物在不断散失,特向您征集散落于民间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物件。
联系电话:0431-96618(新文化报社);0431-82866611(伪满皇宫博物院)
微信公众平台:新文化报生活圈(xwhbshq)
新文化记者 田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