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回答:古丝绸之路为啥选择走河西走廊?

27.05.2015  13:17

英雄帖

我们向全体有过高考经历的读者发出一张英雄帖:

曾经的学霸、学渣们,还记得属于你的那个夏天吗?

从5月25日起,我们推出“2015,我们一起追‘高考’!”栏目,由新文化报“资深学霸”王大拿先生精心炮制一组高考试题。这些题,有的是经高三任课老师指导而出,也有的是高考真题。每日,我们推出一道题,挑战一下各位英雄答题功力还剩多少。累计成绩最高者,将获得精美礼品。

我们希望,各位英雄在答题的同时,也能顺便讲讲您当年的高考故事、段子,甚至是当年不能公开的情感记录。如果您还留着高中以前的练习册、毕业照,也欢迎拍个照片发给我们并晒在微信“朋友圈”。我们将从中挑选幸运读者送出礼品。

我们的口号是:回忆第一,比赛第二!

您的答案,还有您的讲述,请拨打0431-96618来告诉我。照片可通过新文化报生活圈微信号“xwhbshq”传来。

桃花源记》都学过,但要问桃花源是啥地形,就有10多位英雄没答对。

虽然,有人倒下了,但仍有人继续前行。

第3题,还要加大难度!

因为,有人来挑战大拿的出题权了。

另外提醒一下啊,答题不要找帮手,尤其是“度娘”。

公布答案:

第2题 桃花源是“山间盆地”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属于什么地形?

这道题给了4个选项,正确答案为C项,山间盆地。

解析 :从给出的材料可以看出,桃花源周围高,内部地势平坦、开阔,此地形应为山间盆地。

第3题 看好材料和图

今天,有大侠出手,要挑战一下大拿的出题权,提升一下难度。他是谁?———请出李焕君, 长春 市实验中学地理教师。

拿到他的题,大拿琢磨了一番,果然一山还比一山高。

请看题———

材料 :1.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段线路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会合,再沿河西走廊到西域。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新丝绸之路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2.甘肃高台县在3万亩沙漠绿洲上引进种植黑番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标准化生产黑番茄基地。其果实品质明显优于传统产地美国和德国,番茄素含量是普通番茄的7倍。当地建成全球第二条黑色酱汁加工线,产品远销国内外。

问题来了———

结合上图,分析一下古丝绸之路东线选择河西走廊的原因。 (注意,是上面那张图,不是最上面那张图,那张图纯粹是找来让您欣赏、陶冶您情操的。)

如果你觉得不过瘾,那大拿送给你一个“黑番茄”:试着说明一下高台县出产的黑番茄酱汁质量好的区位条件。

讲解上图

焉支盛会: 古丝绸之路盛景

上图名曰《焉支盛会———隋朝张掖万国博览会》。据《甘肃日报》介绍,这张图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甘肃馆展出的巨幅壁画,为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焉支山时,西域27国王公使臣拜谒迎接的盛况。据专家考证,1400年前隋炀帝在焉支山召开“万国博览会”,世博会的发源地应为山丹的焉支山,当时的“万国博览会”应为现代世博会的雏形。据史料记载及专家考证,隋朝统治期间,张掖已成为我国西部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重镇,西域诸番以及阿拉伯诸国的使者和商人,大多都到张掖与“中国”进行货物贸易。

■更多分享

加强读图能力

吉林 考生答的是新课标2的高考卷。昨天,文科生王大拿以文综为例,搜索了2011年至2014年的地理题。“地理考试也进入了读图时代。”大拿感慨。

大拿简单梳理了一下:

2011年,文综地理出了8张图1张表;2012年,10张图;2013年,6张图;2014年,8张图。

从图形上看,有统计图(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三角图等)、原理图、景观图等。

此外,这些图不只针对一道题,一般是两三道题。

“每题必有图。”昨天,李焕君点出高考地理题的特点,“实际上,图也只是提供一个背景材料,要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识图能力。”目前来看,考生要增加识图能力,熟练掌握图的各种要素,如河流、山川、迎风坡、阳坡、阴坡等。

他建议,考生在考前可以把以往所有整理的图表复习一遍,尤其注重曾经在图中没有读出的隐含信息,了解每种图表表达信息的方法。

关注这些热点

李焕君说,不仅是地理题,整个文综卷都喜欢结合时事热点来出题。地理咋结合时事?

如,“一带一路”,可以以此为背景,联系东亚、西欧等区域,考查工业发展、产业转移,或是特殊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等。结合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可能考查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某地区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的比较等。

还有,涉及中巴铁路走廊的,可考修建的意义、困难等,再有巴基斯坦地区的气候成因、农业特点、自然灾害等。

“最严环保法实施”也有可能出题,可考查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高考故事

“状元及第面”

三支“葡萄糖”

答完题,也触发了一些英雄的高考记忆。

网友“枫叶红”读研究生二年级,说起当年高考就收不住了。

“我家是农村的,读的高中是县里最好的。”他说,高考让他记住并时常回想起来的,不是考了598分,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而是父亲给他的三支“葡萄糖”。

由于家在农村,高中要住校,大致两周回一次家,主要是取生活费。

“到了高三,几乎就没回过家了。”他说,家里为了不耽误他学习,不让他来回跑,每次都是父亲坐着客车给他送生活费。到了学校,父亲最喜欢站在宣传栏那儿,那里有月考优秀生的照片。

“我上过四五回吧!”本以为会得到父亲的鼓励,但父亲却没什么特别的反应。两个人的交流很简单,就是父亲把钱递过来,然后说:“别舍不得花,不够就跟家里说。”

“当时,我也习惯了父子之间的这种表达。”“枫叶红”说,可能是学习忙吧,再加上打心里怕父亲,就更不敢交流了。

改变是在高考那年的6月5日。从那天开始到高考结束,“父亲就负责我的后勤。”

当天中午,父子俩去一家小饭店吃饭,正点菜呢,就听服务员不停地喊:“‘状元及第面’再加一碗!”

“你也来一碗!”父亲停止翻菜单。

上来一看,就是一整根面条,再加两个荷包蛋,“100分嘛!”

凑在同桌吃饭的,还有一对父女。

女生吃完饭,她父亲从包里掏出两支“葡萄糖”,打开玻璃瓶,直接让女生喝了,并解释说:“补一补,省得没劲。”

看到这儿,“枫叶红”的父亲坐不住了,饭也不吃了,出去就找药店买葡萄糖。10多分钟后,买回来三支,一一打开,说:“一口气喝了。”

“这让我心里暖暖的,对父爱有了不同的理解。”“枫叶红”说。

■延伸一下

考前该怎么“补”

网友“枫叶红”的讲述,让大拿也想起了高考往事。

葡萄糖,大拿也喝过。这在大拿参加高考的1997年,很普遍。

当然,到了现在,也有一些替代品,如:营养品、功能饮料等。

长春市健康教育专家团巡讲专家丁春生对此是不主张的,“如果考生身体健康,这种补充方式是没有必要的。”

他建议,还不如“食补”。在高考前及高考期间,要合理安排好考生的饮食,保证肉、蛋、奶等有一定量的摄入,如:蔬菜原则上每餐不少于500克;水果,不少于400克。此外,吃一些瘦肉,最好是“白肉”,如鸡肉、鱼肉等,不能低于50克。在晚餐时,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有利于抗疲劳和养神醒脑。

新文化记者 王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