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辽源:“小棉袜”上做出“大文章”
“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纺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平台”“中国棉袜之乡”……吉林省辽源市,把“小棉袜”做出了“大文章”。
曾因煤炭资源枯竭、在一年时间就业人员减少5万的辽源,将袜业作为替代转型产业之一,历经10年,一个占地130万平方米、年产值65亿元、就业5万人的东北袜业园“横空出世”,经济结构华丽转型,今年销售收入仍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政府培育:融合政策,打造环境
用人才激活产业、用金融盘活产业、用服务化解难题,辽源将袜业纺织产业纳入《辽源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不缺位、不越位、不虚位;留人才、促就业、能赚钱,政府变大包大揽为精准帮扶。”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运佳说。
辽源的产业帮扶是连续的,几届党委政府接续提供政策、土地,聚焦人才、壮大规模。政府主导下,园区与吉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合作,吸引更多人才入驻;和阿里巴巴成功对接,成为全国第52个阿里巴巴产业带项目,今年上半年线上批发额就达1亿元左右。
辽源从2012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国际袜业交易会,汇集海内外采购商、参展商500余家,客商1.5万人,贸易成交额逾百亿,“辽源造”棉袜年产20亿双以上,形成“南诸(暨)北辽”的我国袜业生产新格局。
缺钱,是创业企业的最大难题。辽源市在贷款、税收、财政贴息等方面扶持创业,制定了毕业两年内大学生来园区就业可享受补贴等政策,政府协调金融机构共投放大学生创业贷款14亿余元,先后吸引30余所高校逾千名大学生织袜创业,成为园区企业发展创的主力军和鲜明特色。
“吉林银行5万元,长春农商银行100万元,建设银行正审批……政府既帮忙又贴息,我能把更多精力投入企业,不再为钱发愁。”毕业于延边大学的王英鑫说。
园区生活细节也被政府解决的“服服帖帖”。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失业登记、职业指导,为农民工开通班车、减免车费,并提供技能培训、工作介绍,缓解用人紧张。就连社保、医保、驾照等业务,足不出袜业园都能办理。
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既留住了人,又留住了心,创业者在辽源扎根成长,“园区里许多大学生成立了家庭,‘袜二代’陆续出生,成了独特风景。”刘运佳说。
园区扶助:打造产业链条,构建创业舞台
对创业者来说,只要进了袜业园,就能“缺啥给啥”。“理论上说,只要人来就行,剩下的我们来做。”袜业园运营方、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中君说。
还有这等好事?袜业园创立之初,许多创业大学生“疑窦丛生”。“不少人怀疑我们是骗子。”园区总经理朱贵新说,但真金白银的帮扶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园区统一担保下,生产设备、流动资金、房租减免成了入园大学生创业“标配”,注册登记、税费清缴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由园区一手包办,“万事开头难,园区帮我们迈出第一步。”王英鑫说,当初揣着五百块来的他,如今已有了两台车、两套房,企业有声有色。
站稳脚跟后,园区还为企业发展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从设备选型到原料采购,从产品开发销售到人员招录,从资金使用到成本核算,一个集金融中介、物流仓储、生产研发、营销策划等服务平台为一体的链条逐步形成。“企业的需求,方圆几百米内就能实现。”田中君说。
投入怎见效益?如何可持续发展?袜业园的答案是:吸引人才回流,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吸收南方纺织产能转移,“辽源造”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只有袜业园生存下去,入驻企业才能良性发展,反之亦然。”田中君说。
园区厂房租金从建园时3元/平方米/月升至13.5元,新建成车间租赁供不应求,今年园区将首次实现赢利。
创业者“自助”:激情四射,梦想成真
记者在园区采访了10几位大学生“小老板”,多数企业已初具规模,产值百万以上、净利润几十万,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眼下正积极寻求新突破:产品升级、营销创新、电商拓展。
把袜子折成玫瑰形状,是创业大学生孙笑天的独特创意。如今,每盒袜子价格100元—200元不等,每天都有100多份淘宝订单。宝泰袜业负责人唐本文展示了1双纳米材料袜子,出口价格110元,正与加拿大企业洽谈合作。
电商也成为袜企拓展市场的“法宝”。张亮是最早入园的大学生创业者之一,如今他已转向利用电商团队运作品牌,今年销售额预计500万元,毛利率20%到30%。
除了袜子,园区完备的产业链条还吸引了诸多高技术人才。1990年出生的张祚城负责阿里巴巴产业带项目运营,他和团队发挥技术优势,平台上线一年就吸引了50多家企业,“空间大,发展快,喜欢在这里工作。”
袜业,已成为这个曾经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资源、新品牌。(新华社记者 王存理 段续 孟含琪)(新华社长春8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