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双创高地汇聚力量共谋腾飞 科技创新激发潜能引领振兴

26.01.2018  07:13

2017年6月24日,中国(长春)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颁奖暨项目签约仪式在长春举行

长春新区内高科技企业研发场景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

汽车电子产业园

长春科技大市场

长春中俄科技园

科技金融中心

长春北湖科技园

吉林省光电子科技创新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将激励全社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擦亮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闪亮名片。

  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长春新区就创新发展、加快中部地区转型升级进行调研时强调,要按照“当好全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发展层次,努力使新区成为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先行先试示范区,为推动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转型升级、实现吉林新一轮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景俊海在长春市就开发区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时强调,要依托开发区,发挥孵化器平台作用,吸引医药和科技企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科技创新是基础,是全面创新的战略支撑。要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为抓手,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取得实质性进步。

  长春新区是“十三五”时期国务院同意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新区,是推动吉林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乃至全省“三大板块”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2017年6月,长春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这对于新区进一步集聚人才、技术、资本,加快打造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意义重大,对于我省构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长春市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也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干兴邦,新区一直在只争朝夕地苦干。从大力扶持各级各类创新孵化平台发展壮大,到18个园区成为长春新区首批“双创”示范点:从“一院四所四校”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应运而生;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创新券模式惠及入区企业到成为省内金融要素集聚度最高最活跃的区域……长春新区宏大而丰满的梦想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现实中的繁华。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建设中的长春新区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之翼,大笔书写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的创新驱动史。在长春新区这片沃土之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新创业者们勇立潮头、抢抓机遇,吉林制造向吉林创造转变、吉林产品向吉林品牌转变这一梦想在这里正变成现实。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是新区的的发展之“”,也是引领、推动吉林振兴的必由之路。2017年6月,长春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同年11月1日,在长春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推进会上,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要求新区务实推进,全力做好各方面工作,擦亮“双创”示范基地这块牌子。

  一张网、两个中心、三级市场、五大平台,这是长春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把建设以集约、集聚、集成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体系作为目标,正在营造创新环境。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一二三五”创新战略从布局伊始就站高望远,必将不断提升区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科技创新谋求无限活力的发展劲曲激昂奏响。

  人才建设进程成效显著。“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累计入选118名高端人才,有4人入围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6个高科技项目签约落位;“海创联长春创业中心”和“吉林省港澳地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落户新区;“侨梦苑”建设扎实推进,出入境政策措施已经开花结果。

  搭平台,架桥梁,长春新区正在做的,是以创新驱动为新常态,破除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围墙,打造一片理念上与世界同步,研发上与世界同频,合作上与世界接轨,服务上与世界同标的一流创新体系,在长东北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让需求方能方便地找到集成创新需要的人才和业态,进而在这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产业集群。承担着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重任,围绕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长春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支撑平台,建设东北亚区域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中心,重点培育北湖科技园、中俄科技园等一批科技创新集群,着力提高区域创新水平能力,以创新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长春新区,正全力发动着一个高质量、多延展、可持续的创新引擎。

  联盟结成 平台落地

  双创战略激发新区发展活力

  长春新区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支撑,全力改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结构,打造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辐射极。

  长春新区围绕打造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的长吉图区域科技创新中枢,与驻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等“一院四所四校”组建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成了五个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搭建起光电子、新材料、生态农业等五大专业技术平台,院地合作成效显著,已成为辐射东北地区乃至面向东北亚的科技成果研发、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创新中枢。中科院院地合作工作是“一院四所四校”创新战略联盟和成果转化中心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成功落户北湖科技开发区,被科技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科创客营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东北亚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吉林省光电子创业孵化基地等18个园区成为长春新区首批“双创”示范点。

  发创新券 打科创牌

  给力服务引高新企业云集

  长春新区科技服务创新服务平台于2017年3月7日正式开通运行,并通过服务平台在省内率先推出科技创新券。实施创新券政策10个月来,累计点击量14.74万多次,注册用户达1103个,其中通过认证的科技企业524家、服务机构76家、孵化载体29家,累计发放创新券2878张,已使用创新券2678张,交易金额1264.41万元。其中,知识产权服务券2576张,占已发券的89.5%;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券65张,交易金额325万元,占全部交易金额的25.7%。创新券推行前后,2017年全区共有116家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获批90家,申报数量和获批数量是2016年的2倍多,长春市小巨人企业申报数量达到58家,获批数量48家,较2016年增长1倍。

  “我们在研的产品有10多个,都是国际领先的生物制药产品,比如专利的申报、仪器的购买等等方面都需要一系列的服务。这个平台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长春金赛药业公共事务总监林伟告诉记者,创新平台的建立和创新券的推出对于企业是个非常重要的利好,特别是对金赛药业这种高科技企业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券通过政府买服务、企业用服务的方式,降低了企业在初创注册、高企认定、知识产权申报、上市融资等时期的全额或部分费用,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更吸引了区外企业走向新区。新区面向全国进行了两批次的中介服务机构遴选,邀请了来自北京、南京、浙江、四川等地的专业机构以及吉林大学、东北师大、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实验室共计21家机构开始为区内企业的研发测试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现已有45家机构通过认证,正式开始为新区企业提供研发、高企、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

  这些机构进入长春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带来大量的优质科技研发创新服务和资源,进一步提升了新区科技研发创新服务能力,优化了企业创新环境。在不远的将来,长春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创新券模式将走出新区,服务更多地区。

  要素活跃 资本发力

  科技金融助企业插翅腾飞

  长春新区科技金融走在前列,已成为吉林省金融要素集聚度最高最活跃的区域。拥有吉林省内第一家科技支行、省内第一家科技担保、省内第一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近100家金融服务企业。目前已上市企业10家,新三板挂板企业23家,吉林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家。共储备上市(挂板)企业资源69家。

  2014年,长春高新区与市科技局共同谋划,采取市级投入资金支持、区级提供资源对接、民营企业自主运营的方式设立科技金融中心,推出了“科技红娘”“互联网创新金融”等特色业务,如今,长春科技金融中心升级为省级科技金融中心,累计引进股权投资机构38家,注册资金达到62亿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春新区围绕建设长吉图区域科技与金融结合服务示范区,不断集聚金融资源和要素,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搭建了“信贷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梯形融资模式”,为创新创业插上了资本翅膀。

  项目集聚 集群发展

  新区打造创新转型制高点

  科技创新平台是优化和集成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长春新区不仅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创新平台提升了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更致力于引进高水平的研发项目增强新区的创新能力。截至目前,长春新区引进的高水平研发项目总数达到72家,已经形成了长春新区不可忽视的创新力量。

  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继2015年10月7日,其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系统发射成功后,2017年1月9日,“吉林一号视频3星(林业一号卫星)”成功发射,随后顺利按照计划进入指定轨道,2017年11月,吉林一号视频4,5,6星成功发射。2018年1月19日,7,8星成功发射,“”字厂房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项目总投资54亿元,共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36亿元,建筑面积9.73万平方米,一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达到年产3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的生产能力。项目二期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建设期限从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二期项目落成后,将建成能够容纳2000人的“大众开发、万众创新”的创客平台及航天信息服务平台,并形成以卫星及无人机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吉林省中云数讯股份、长光宇航高性能复合材料开发应用与生产项目、博迅生物微柱凝胶免疫检测项目、长春海谱润斯OLED材料研发项目等高科技项目集聚为新区增添科技发展活力。积极引进高水平研发类项目,通过创新平台提供服务,一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科技企业在长春新区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

  全方位支持 全链条服务

  以创新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新区按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0户,新认定“小巨人”企业48户,总数发展到122家。全区已建、在建孵化载体30个,其中国家级12个,现有孵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余户。

  长春新区积极拓展对外科技经贸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俄科技园致力于打造产业技术研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具有现代化企业制度和创新文化氛围的国际产业园区,先后建立八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设立五个外国官方机构或代表处,累计引进、孵化47家高科技企业,园区总产值达到10亿元,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省内唯一“国家级国际引智示范基地”。

  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长春新区大力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兴产业的“隐形冠军”。金赛药业“重组人生长激素系列产品研制与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吉原生物成为全市首批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吉林省中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国源生物质能研究检测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新获得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称号。

  “我公司在长春新区的指导下,逐渐意识到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目前已经拥有12项软件著作权和1项专利,并且正在努力申请更多的软件著作权和专利。”长春市天阳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长春新区科技部门的全方位服务,使长春市天阳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公开竞标、申报资质项目时拥有极大的优势,更具有竞争力。今年是长春新区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各项政策制定和深入实施的重要一年,按新区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经过几轮研讨修改,主持起草制定了《长春新区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长春新区关于促进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入驻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众创空间及入驻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科技企业加速器及入驻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已经全部实施。

  自2013年以来,全区已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1家,建站单位涉及行业领域主要是生物医药、新能源、软件信息、光电子等,建站主体均为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长春日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科技型企业。已柔性引进院士专家11名,院士团队成员18名。培养带动企业研发人员约500名,共申请专利40多项,累计获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7项,为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研发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助推作用。

  着眼打造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器,长春新区针对中小企业初创期、成长期的不同特点,按照“民办公助、四创相融、资源整合、示范引领”的原则,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多样互动的创新型孵化载体集聚区,全区形成了以北湖科技园、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产业园、中俄科技园、摆渡创新工场、中科创客营、林田创客公园、贝壳咖啡、益田硅谷新城等为支撑的33家各类科技孵化载体。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完善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技术标准“四位一体”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完善鼓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制度,制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以汽车、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粮食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和特色领域为重点,以骨干企业、各类科技园、创新基地为依托,通过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和优势企业培育,形成知识产权密集区和一批核心专利技术,大幅度增加园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例,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搭建了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完善国家专利技术(长春)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提供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法律、展示、交易、维权、扶持、培训等方面为一体的“一站式”全方位、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深化专利导航工作,建立“1+N”的产业专利导航项目体系;大力培育专利运营机构,引入或培育专业化专利运营机构;深化企业知识产权贯彻标准工作,优化知识产权服务。

  科技高地 先行先试

  创新活水孕育吉林发展故事

  从搭建省市区三级科技大市场到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中小企业成长、全链条孵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五大创新平台”,如今的长春新区科技创新活力四射。长春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全方位科技创新。搭建了长春新区科技创新服务网,通过这一服务平台在省内率先推出科技创新券,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吸引诸多科技服务机构来新区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搭建了科技金融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使新区已成为吉林省金融要素集聚度最高最活跃的区域,成为辐射东北地区乃至面向东北亚的科技成果研发、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创新中枢。长春新区正在努力打造全省乃至东北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发展环境最好、行政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佳地区。

  “先行先试”,集聚科技创新力量,长春新区短短一年多时间科技创新优势愈发明显。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断集聚新区,国家级工程实验室达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5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6个。由新区所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高新区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大学等合作建设的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也应运而生。它的建设,对整合集聚各种创新资源、优化区域创新要素配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辐射和带动长吉图乃至东北亚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长春新区通过举办“中科创客”创业创新大赛、中国(长春)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活动,激发区域“双创”活力,为高新技术项目和创新创业团队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大力促进中外科技资源、资本及市场的交流与对接,加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成长,努力吸引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为新区创新创业发展增添新动力。这既是长春新区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凝聚人才之举。

  推进“双创”工作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科技创新永无止境。长春新区自创建以来,就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将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了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真正实现了创新价值、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吉林要转型,必须要有全球视野,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长春新区位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精准定位、引领方向,打造吉林省创新网络关键枢纽是历史使命。在长春新区打造的创新发展高地上,云集于此的科技人才和高精尖企业将合力铺就一条璀璨的全面科技创新之路,助吉林乃至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写好吉林故事。

  创新引领 示范带动

  推动创新创业再创佳绩

  2018年,长春新区将深入推进国家“双创”基地建设,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力争科技创新指标增量超过20%。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加强与中关村对接合作,推进长春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取得实质进展;北湖科技园争取新增25家科技企业,确保三期部分主体封顶;中白科技园主要建筑要实现主体封闭;长春·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项目一期工程运营,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以摆渡创新工厂、益田硅谷新城等“众创空间”为主,新引入科技型企业100户,同时,积极培育各类孵化载体,力争总数达到35个。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达到5%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深入实施“创新券”制度,力争培育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60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达到150户,知识产权年申请量达到2500件;科技大市场实现技术交易额220亿元,推动建立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和命脉。要学习借鉴深圳经验,认真研究谋划金融工作,加快建设金融中心,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更多的金融和类金融机构到新区落户。加强银企对接,积极推进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新增3户“新三板”挂牌企业,主板、“新三板”、吉交所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到36户。规范运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公司,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基金项目库。加强人才工作。充分用好“人才新政20条”等省市人才政策,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支持;深入落实新区人才新政,启动实施第八批“长白慧谷”英才计划,“人才公寓”投入使用120套以上;全年新引入大学本科以上人才5000人以上;借鉴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经验,用好用活公安部批准新区实施的七项外籍人才出入境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