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扶弱帮困“双包双转化”工程进行时系列报道

30.06.2015  11:10

  村级班子“”起来

  ——全市农村扶弱帮困“双包双转化”工程进行时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魏  巍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大抓基层的部署要求,今年3月,市委组织部决定在全市开展农村扶弱帮困“双包双转化”工程,组织“100个强村包保100个弱村”,实现由弱向强转化,组织“100名年轻干部包保100个后进村”,实现由后进向先进转化。主要任务是“五帮、五提升”:帮助建强村级班子、政治引领有新提升,帮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有新提升,帮助改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功能有新提升,帮助发展公益事业、基础设施有新提升,帮助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堡垒作用有新提升。

  为纪念建党94周年,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本报推出全市农村扶弱帮困“双包双转化”工程进行时系列报道,宣传“双包双转化”工程先进典型,反映活动阶段性成果,营造浓厚工作氛围,进一步推动“双包双转化”工程深入开展,完成年初确定的帮扶工作任务。

  “第一书记”来了!3月13日,市工商局人事处处长郭云峰、办公室主任张勇作为市委选派的“第一书记”,一来到双阳区平湖街道的包保村——杜家村、宋家村,就与村班子成员围坐在一起,了解村里的发展情况、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村里下步发展思路、如何开展帮扶工作。

  选派机关年轻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我市主动适应大抓基层新要求,增强村班子整体功能,提升村班子整体实力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11日,全市启动实施农村扶弱帮困“双包双转化”工程,从全市选派100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全市100个软弱涣散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抓帮扶、强班子、促转化。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帮助建强村支部班子是“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何世华被任命为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后,这几个月她没少往村里跑,帮助村总支建立了党建工作档案,完善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理论学习等相关制度,推进了广隆村党建工作的规范化。何世华说:“我们要通过一年的帮扶工作,进一步强化包保村党总支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真真切切地为全村2600多名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好事,促进后进村尽快转化升级。

  思路决定出路。当前,村班子成员思想保守、发展意识不强是制约包保村发展的瓶颈之一。市质监局人事处处长李林峰被选派为德惠市米沙子镇姜家村的“第一书记”。对接后,他每周都来村里落实帮扶任务,组织包保村的村干部、村民代表到榆树市先进村参观考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引进了符合本村实际的酱菜加工项目。针对姜家村的发展现状,李林峰提出用“三个一”工程改变包保村的落后面貌,特别在建强村班子上,着力帮助村“两委”成员提高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用一支思想稳定、作风优良、心系群众、致富有方的村组干部队伍,武装姜家村。

  “众人拾柴火焰高”。做好帮扶工作,真正建强村级班子,实现村强民富,离不开“第一书记”的努力工作,更离不开包保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市体育局办公室主任贺勇和群体处副处长吴昊两位年轻干部作为榆树市大岭镇临河村和贾泉村的“第一书记”,把局党委作为帮扶工作的强大后盾,整合群众体育设施资源,提出把大岭镇打造成全市体育强镇的目标,为全镇19个建制村各建设了1个农民健身广场,配备了文体活动器材,有效增强了村班子在老百姓中的威信。市农委办公室主任姜春东、农业处处长孔翔作为“第一书记”,在委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发挥委内各处室的职能优势,制定了详实的帮扶计划,委内14个处室均有帮扶任务,都有硬性指标、完成时限,有效整合了委内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委内上下共同参与包保帮扶的良好局面。

  包保工作启动以来,全市100名市直机关“第一书记”从制定包保帮扶计划做起,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召开座谈会100多次,上党课90余次,健全制度120个,引进致富项目20个,筹措资金5120万元,用于新建和改扩建村部、改善基础条件、发展集体经济,有效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