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速”下的“高质量”

08.12.2014  23:05

 本报记者 苑 丹

这是一组来自市工信局对全年工业经济运行的预判: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预计完成产值10000亿元,增长9%;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370亿元,绝对值增长12.7%;预计实现利润总额900亿元,同比增长23.6%。

9%、12.7%、23.6%——产值、增加值和利润增速,这组数据传递出一个信息:在全国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长春工业经济效益好、运行质量高。这意味着,在“转方式、调结构”这场大考中,我市找到了适宜的方向与道路,并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老工业基地,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牵动着各方神经。据研究长春工业十余年的专业人士介绍,对于长春而言,转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意味着工业经济要向内涵增长、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发展方向转变,加快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则意味着要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市集中力量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汽车、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三大产业共同支撑,以生物医药、光电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八大工业产业体系,形成了千亿元级规模的“支柱工业群”。新兴产业对工业总产值占比连年增长,2013年达到16.5%,今年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不仅如此,伴随一系列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本地化发展举措的实施,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取得迅猛发展,一汽本地配套率由此前的28%上升到38%。相信,随着一批整车生产线的上马,本地配套率将得到快速提升。

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伴而行的是产业布局的调整。走进位于绿园经济开发区的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动车组总装车间,会立刻被这里的恢宏场面所震撼,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装配与调试一列列CRH型动车组。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动车组研发与制造基地,围绕长客股份公司,一批配套项目相继落位,且项目摆放遵循就近配套原则。一个以长客股份公司为核心的轨道客车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在我市,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已经上升到城市战略层面。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我市规划了生产力布局,加快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并以此为载体和依托,着力打造14个产业集群、50个产业集聚区。目前,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生物化工产业园、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光电子产业园、中俄科技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已经粗具规模。

布局的优化使产业集群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库存周转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伴着央企合作和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战略的实施,我市企业结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果。走进高新北区和经开北区,会看到兵装集团、中航集团、国电联合动力等一批央企项目,它们带来了全新的企业管理制度与理念。随着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步伐加快,年新增企业超万户,一大批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小企业遍地开花,使我市企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大汽车”“小玉米”是长春工业的典型产品,如今,除了汽车与玉米,长春还造出了时速380千米的高速动车组、中国最先进的光电编码器、国内尺寸最大最清晰的LED显示屏、填补国内空白的直线电机……长春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品优势进一步凸显,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日渐增强。

结构调整使我市工业产业协作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内生动力的生成,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快了长春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步伐。骄人的成绩证明,我市实行结构调整方向的正确性。相信,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还将为我市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