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献血“夫妻档”:下个20年,仍挽手去献血

10.08.2015  10:14

      原标题:献血“夫妻档”:下个20年,仍挽手去献血

  在我市众多献血者中,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既是医生,也是献血志愿者。每当结婚纪念日、双方生日,他们总有这样一个约定——一起去献血。时光荏苒,他们已经携手走过20年的风雨之路。夫妻俩用无偿献血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奉献爱心;感召身边人加入献血队伍;无声地回应“医者不献血”的流言。他们践行着一个医者的风范,传递着人间大爱。他们就是李磊、王维娜夫妇。4日,在市中心血站,记者和他们聊起献血那些事儿。

  李磊和王维娜都在市中心血站工作,一个在总务科负责后勤保障,一个在一线科室。“我是从1998年开始献血的。”李磊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他在一线科室分管稀有血型,爱人王维娜在行政科室。由于对献血工作不是很了解,王维娜一开始对丈夫献血的事并不理解,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她也走上了献血之路。

  “当时,血站引进一批机采血小板的机器,可机采血小板不同于采集全血,需要在血液分离机上采集血液,捐献者要在献血床上躺两个小时。”王维娜说,漫长的采集过程,让很多捐献者望而却步。为了支持丈夫工作,很怕扎针的王维娜当即就捐献了机采血小板,成为当时血站内首批捐献者之一。

  “危难之时,血液就是生命的希望。”王维娜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丈夫身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那是七年前的一个深夜,血站办公室电话铃急促响起。“我们这儿现在有个外伤患者急需AB型血小板。”那是我市一家医院的急诊室打来的,电话那头医生着急地说。“当时,血小板库存有限,恰巧当日AB型血小板告急。”王维娜回忆说,当时李磊正在值班,听到这样的求助,他挽起胳膊跟采血室的护士长说,“我是AB型血,采我的,救人要紧!”护士长先是一愣,随后开始了血小板采集工作。2个小时后,患者顺利输上了李磊捐献的血小板。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俩都已步入中年,但他们当初定下的每年献血者日、双方生日和结婚纪念日一起去献血的约定从未改变。

  在李磊、王维娜的感召下,女儿李茉实也萌生了献血的想法。在今年的“6·14”献血者日那天,李茉实在父母的陪伴下终于如愿。一日献血容易,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却很难。在血站的献血登记表上记录着这样的数据:李磊,1998年开始献血,截至2015年献血总量为12100毫升;王维娜,2005年6月14日开始献血,总献血量为5000毫升。一个人的总血量为4000毫升,而李磊的献血量已相当于三个人的总血量,这还只是原始的登记数据。他们说:“下个20年,我们有这样的愿望,仍挽着手一起去献血。”本报记者  王菁菁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