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安县文化建设重“惠民”

01.12.2014  14:01

本报讯(通讯员付立泽刘家继)入冬以来,气温越来越低,但乾安县城的公园、广场上,群众的健身热情丝毫不减,农村的文化小广场上,忙完秋收的农民也扭起了大秧歌。近年来,乾安县积极响应省、市号召,结合本地特色,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百姓带来实惠,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文化惠民今年,乾安县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建设项目三类50处,总投资达到6560万元。丽水文化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完工并对外开放,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于一体的乾安“五馆”建设内装工程也即将完工。这些场所的投入使用将为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场地,满足百姓的休闲健身需求。

今年,乾安县投资960万元新建的48个村级文化小广场已经全部投入使用,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农村文化广场达到115个,文化小广场已经成为农民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安字镇东下村在文化小广场建成之初成立了村级秧歌队,目前该秧歌队已经由80人扩大到了近200人,并多次代表安字镇参加全县农民秧歌比赛。

发挥文化大院作用,丰富农民生活

14年前,大布苏镇传字村村民祖国山在自家创办了乾安县首个农民小剧团,村民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如今,乾安县已经建成农村文化大院164个,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一应俱全,村民们的娱乐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68岁的刘福老汉,是余字乡知名的“文化人儿”。刘老汉热爱文化活动,能编能演,是村里文化大院的骨干。2012年,乾安县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又购买了一些乐器,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还经常指导农民编排节目,这让刘老汉的热情更加高涨。他积极发展乡里的文艺爱好者加入小剧团,利用业余时间编排节目为村民们表演,还曾多次在市、县的农村文化表演活动中获得奖项。

保护传承辽金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今年8月1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乾安县文物管理所对乾安县境内“春捺钵”遗址群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勘探和发掘,相继有文物出土。目前,国务院已正式确定乾安县境内发现的辽帝“春捺钵”遗址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切实保护“春捺钵”遗址群不受损坏,乾安县聘请了国内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对遗址群的筑堤防护工程进行规划设计,该规划现已基本完成。

春捺钵”遗址群的发现,带动了周边地区餐饮业快速发展。一批具有辽金时代文化内涵的餐饮企业相继建成,其店内装潢、人员服饰多以辽金时期文化为主,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品尝消费。“春捺钵”遗址群周边村屯的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种蔬菜和养殖家禽,开起了“农家乐”,现已有20余家,并逐渐向旅游、住宿、餐饮一体化发展。

乾安县还计划投资13.8亿元,建设一处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春捺钵”遗址群文化旅游产业观光园,拟建项目共有10项。随着“春捺体”遗址群的深入发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必将对乾安县的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和发展县域经济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