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种植结构调整强势突围 十大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

05.06.2016  07:38

  大棚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田野里,马铃薯、“三辣”等经济作物与玉米一同茁壮成长……经过春季的辛勤耕耘,我市各地“调结构”的种子已经破土出苗,长势喜人。

  “目前来看,苗出得不错。”九台区农民赵志军今年首次尝试种植经济作物,看着地里绿油油的毛葱,赵志军感到很欣慰,同时也有一丝担忧,“毕竟第一年种,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还多着呢。

  经济作物出苗后田间管理遇到难题应该怎么解决?成熟之后如何寻找销路?如何应对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这些问题困扰着首次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我们在引导农民开展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更注重解决农民在调结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九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九台种植玉米12.7万公顷,比去年减少10%左右。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拉动,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3000公顷左右,蔬菜、西瓜、香瓜、黏玉米、苗木花卉以及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均有所增加。

  九台区纪家街道腰房村是远近闻名的“土豆村”,也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虽然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增加,但是平均产量增幅却很有限。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纪家街道将马铃薯种植重点放在了技术革新上。

  “今年种土豆之前,街道专门在大地里开了个培训会,介绍了不少新品种、新技术。”腰房村农民王玉英告诉记者,她家就有一部分马铃薯采取了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今年先试试,如果产量高了,明年再多种些。”纪家街道今年建起了脱毒马铃薯生产核心区,同时采取先进模式,进行马铃薯新品种试验,面积十余公顷,品种有11个。

  为了让特色种植户掌握技术,九台实施了新型农民培育工程、苗木花卉专场培训等项目,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户、包园区,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次,保证了村村有科技示范户、骨干专业农民和种植大户。

  就在农民们关注着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的时候,纪家街道办事处负责人郑权正在为一个新项目忙碌。“今年力争引进一个加工马铃薯1000吨以上的企业。”郑权说,纪家街道按照种、产、加一体化,供销一条龙的发展理念和方向,进行招商引资,帮助村民解决加工和销售问题,拉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

  不同于纪家街道,上河湾镇双顶村的果农们不愁技术,也不愁销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我们的水果卖上价”。

  双顶村盛产“123苹果”、晚李和香水梨等,全村从事水果种植的农户达282户,果园面积达到280公顷。每到夏秋时节,全村水果飘香,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还有广西的客户前来订货。“但是旺季水果多,质量再好也卖不上价,而且不好保存、容易腐烂,绝大多数只得低价卖掉。”果农们虽然连年丰收,但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

  了解这一情况后,九台区农业部门积极为果农争取了果品冷藏窖补贴。“这回好了,把水果放库里,啥时候价高,啥时候卖!”双顶村先后建了20多个果品保鲜库,利用冷藏技术推迟水果上市时间,增加了这个产业的生命力,让更多农民加入到水果种植行列。

  “我是啥也不愁,只要有困难就找合作社,合作社都能帮我们解决。”谈起自己家的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波泥河街道波泥河村村民姚长江底气十足地说,春天栽苗,合作社会进行指导,“农资采购和新品种引进这块,也都积极帮助我们。至于销售,合作社早就帮咱们找好了订单!

  据了解,九台区已初步形成苗木花卉、棚膜蔬菜、绿色水稻、黏玉米、金红苹果等十大特色产业,今年新增家庭农场530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8个,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农民“调结构”之路上的“带头人”。同时,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8家,年产值283亿元,可带动2.3万户农民增收。本报记者  袁达  赵猛佳  本报通讯员  张影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