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直媒体热力追踪长春经济新气象

11.09.2016  07:04

   经济稳中有升 创新动能强劲 上下干劲十足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一扫2015年工业负增长的颓势,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交上了一份“经济稳中有升”的闪亮成绩单,在全省新一轮振兴发展中作出了较大贡献。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先后围绕我市振兴发展中的新变化和新亮点进行深入采访,并从不同视角就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结构转型、强调马上就办等进行追踪报道。

  中直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不仅让生活在长春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更让全国人民看到了长春在新起点上谋求更大跨越的满满信心和累累收获,看到了长春上下“立足全省看长春、走向全国看长春、放眼世界看长春”的气魄和目标。

   围绕“创新”做文章

  “长客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铁制造基地,一天可创造1亿元产值,今年上半年实现利税30亿元,同比增长14.9%”“长春培育的科技型‘小巨人’能量不小,已成为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长春瞄准前沿科技规划项目、部署产业,华为云计算、浪潮大数据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长春”“今年4月26日,长春新区正式成立,5月,长春又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8月26日的《人民日报》以《长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为题,把目光聚焦到长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现代化创业体系建设,布局创新链,优化产业链,推动产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转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上,以详实精准的数据、振奋人心的事例,生动诠释了长春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如何让传统产业提质、新产业蓬勃生长。

  东北振兴,牵动人心。在《经济日报》发表的《吉林经济转型调研(上):滚石上山,注入澎湃新动力》一文中,该报记者深入位于我市高新区的吉星大厦,探寻我国第一颗以一个省的名义冠名发射的卫星——“吉林一号”背后的故事。“吉林一号”一飞冲天,得益于长春拥有“科技文化城”的优势,也得益于市场化运作方式,标志着我市在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而如今的长春,像“吉林一号”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随着培育新兴产业力度的不断加大,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旅游业已成为我市优势产业“新四样”。这些显著变化,无不体现出创新对长春经济发展注入的无可替代的活力。

   聚焦“转型”下功夫

  何谓“转型”?“有中生新。”经济发生显著变化、稳中有升的长春这样回答。在全力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进程中,长春积极探索内涵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路径,着力增强经济体制的灵活性、经济体系的协调性、经济体量的增长性,在壮大发展规模中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吉林经济转型调研(上):滚石上山,注入澎湃新动力》一文中,记者王晋、李己平深入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亲眼见证一汽在生产和研发上实现的变革升级。“完全按照客户需求定制,每辆车都不一样”“紧紧抓住卡车市场需求结构和用户群体的变化,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正因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架构,大力推进流程再造,才使一汽今年上半年销量增速在国内前四大汽车集团中位列第一。

  民营经济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过去一汽独大,一汽‘咳嗽’长春经济‘感冒’的状况正在改变。”《长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一文用形象的比喻表明,长春正在不断改善和提升全市工业的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突出“实干”精气神

  “周末都在忙,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很多工作我们都要参加”“这几天农博会特别火,要从早上5点忙到傍晚5点”……在《经济日报》发表的《吉林经济转型调研(下):汇聚实干的强大合力》一文中,该报记者走进企业社区,将各行各业干部群众敢于担当、创新开拓的实干精神融入笔端,一幅又一幅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埋头苦干的感人画面在读者面前生动铺开,汇成了长春上半年无比抢眼的“半年报”。

  这种凝心、聚力、干事的劲头,得益于我市“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火热开展。今年3月,市委主导发起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历时5个月,通过查摆问题、转变作风、整改落实,推动干部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全市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形成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抢抓机遇,真正把速度与激情体现在工作落实的效率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强调。

  “在吉林的调研,让记者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记者王晋、李己平在报道中写到,东北有良好的工业基础、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丰富的自然资源、完整的产业链条,当地干部有清醒的认识、有精准的措施、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坚持下去,久久为功,还将释放更大潜力。(记者 祝书琳)

(责任编辑: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