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难题:家人逝世家长为啥对孩子遮遮掩掩

08.04.2015  08:51

扫墓对逝者寄托哀思,是大家在清明节当天必会做的。然而,家中的小孩子往往会产生疑问,有的孩子会问爸爸妈妈,“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去哪里”“我还能见到他们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家长们是否被孩子的一席问话难倒过?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死亡?早在多年前,英美等国家已经针对此问题,通过“死亡教育”课程对孩子进行“早教”,然而,国内对其却存在教育缺失。对此,心理专家表示,6岁左右大的孩子应该提前接受“死亡教育”。

现状

对于家人逝世的消息家长习惯对孩子遮遮掩掩

该如何教孩子面对死亡呢?采访中,不少家长面临着这种尴尬。“去年我公公去世了,他生前对我儿子特别好,每天带着儿子楼上楼下地玩,家庭氛围十分和谐。”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才4岁,还在上学前班,实在是太小了。“我公公刚刚去世的那些天,儿子成天问我爷爷去哪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所以,我只好编个理由,让孩子信以为真。”张女士说,孩子太小,死亡对他来说太残酷,而且这个年龄也不一定能接受。

“奶奶去天堂了,暂时不会回来了。”刘女士的婆婆去世时,她就用了这种方式告诉孩子。她认为,孩子毕竟还没有上小学,更不会懂得生死的概念,有时候也不用特意去解释。“孩子问你了,你再去回答,否则不要着急告诉他们。”刘女士表示。  什么是死亡?不少家长告诉过孩子,“人死了就要去天堂”“天堂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赵先生表示,有时候孩子可能比大人更坚强,孩子以后的成长关键看陪伴在他身边亲人的心理状态。“家人有去世的并不可怕,应该直接告诉孩子,不然会让孩子留有遗憾。”赵先生说,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回避家人死去的悲痛消息,其实想想,虽然孩子知道后可能情感上会受打击,但是他们应该学会面对现实。

探讨

1.孩子是否应该直面死亡?

“悲伤是一种情绪,应该让孩子知道和了解”

长春 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振环认为,老人去世后,家长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人去世就是死亡,死亡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见到对方了,每个人都会死去,这就是个很好的关于死亡的教育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珍惜生命。

许多家长不想将这种悲痛的消息告诉给孩子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任何的情绪都正常,都需要有个合理的方式去表达。“悲伤也是一种情绪,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应该让孩子知道和了解。”

2.“死亡教育”课程是否走进国内?

“国内要想开展这个课程并不容易”

据了解,不少欧美国家都会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和孩子们认真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并通过模拟体验的方式增强孩子们的认识。

然而采访中,大多数老师认为设置“死亡教育”课程过于沉重。长春市高新区某校张老师表示,目前学校并没有直接设置这样的课程,但设置了相关的“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是教学生如何认识生命,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他认为太过直接的死亡教育,有些学生可能接受不了,所以,可以间接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遐想空间。“我们成人都不一定能很好地认识死亡,而且孩子本身对死亡的认识程度不同,很难统一进行教育。”张老师认为,国内要想开展这个课程并不容易,因为没有同国外相同的教育环境,大多数家长也不会理解。

3.“死亡教育”课程是否该开设?

“死亡的意识能让人们对生死赋予意义”

那么,何为“死亡教育”课程?是否该开设?张振环会长认为,开设这种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他们公益心理沙龙对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开设了该课程,这门课程对6岁以上的孩子都适用。“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张振环在对大学生授课时经常说,死亡的意识能让人们对生死赋予意义,能够促使人们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让人们学会如何生存。

“死亡认知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需要一个逐渐认知的过程。”张振环表示,“死亡教育”是教人们如何高贵地、有尊严地死;如何给予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一些帮助;面对丧亲之痛,人们应该知道如何从中解脱出来,也要知道如何帮助亲人、朋友、同学摆脱失去亲人的悲痛。

支招

用作文、绘画的方式告诉孩子人之生死

“亲人去世了,小孩子不宜参加葬礼,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秦女士说,人们参加葬礼,难免会痛哭失声影响心情,尤其小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难以恢复心情。此前,秦女士就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她告诉记者,在孩子的姥姥去世时,她就用一组绘画故事将姥姥的一生讲述给了孩子。“孩子姥姥生前是退休护士,我就用彩笔绘画出了她在工作岗位上的一幕幕,这样会让孩子了解姥姥的一生,同时也能从中受益。”

此外,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不少学校以“清明节”为主题写作文,还要求孩子们在写作文时要表现出来对逝者的思念。“老师给我们留的作文主题特别好,这样我就可以把刚刚去世的姥爷一生的感人故事写在纸上。”刚刚上二年级的苗苗告诉记者,她姥爷生前是个厉害的人,一生都在助人为乐,这种美好品德她应该传承下去。虽然苗苗还小,并不一定知道老师布置这个主题作文的真正含义,但是学校这种潜移默化纪念逝者的方式应该弘扬。

参与、了解社会活动教育孩子面对人之生死

清明节期间,有些学校还组织学生来到烈士陵园,对逝去的烈士们献上花篮以及宣誓誓言,让孩子了解人的生死。“应该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才能敬畏生命并且知道眼前的生活来之不易。”长春市南关区某学校赵校长表示,平时应该多给孩子们讲讲关于生死的感人故事,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

此前,全国各大媒体报道不少关于死者去世后将眼角膜或者脏器捐赠给他人的消息,“这种感人故事特别励志,不仅对成人来说是一种启发,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学习、了解社会的过程。”赵校长说,平日在班级里,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时常会被班主任分享给孩子们。有些学生听完后还会讲给他们的爸妈,并且励志将来也要成为助人为乐的人。

用自然界的现象向孩子比喻人之生死

如何向孩子解释生死的问题,赵校长表示,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应该可以用自然界的现象比喻生死,比如花儿春天盛开,秋天凋谢,就像我们的生命;或者可以先从动物、植物自然消亡的过程讲起,比如猫的寿命有几年,狗的寿命有几年,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这样孩子就能简单而又清晰地了解人的生死。”

“花儿给我们带来了美,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赵校长说,扫墓时看到有些人伤心,就要告诉孩子他们是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所以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日子,要学会独立、听话,要健康乐观地生活。最后,也要告诉孩子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生活。

城市晚报 记者  高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