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新红村志愿者刘文贵把做好事当成终生事业

04.06.2015  11:55
 

刘文贵和老伴一起在大棚里浇花苗。 记者韩雪洁摄

初夏时节,在扶余市很多乡村,都有一些“大忙人”:他们是农民志愿者,一边起早贪黑抢抓农时在大田里耕种,一边还要忙着扫街路、育花苗,准备在村路两边栽花。更新乡新红村九间房屯的刘文贵,大概就是这里最忙碌的人了。他是村里志愿服务的带头人,家中院子里扣了一个塑料大棚,绿油油的花苗长势喜人,他每天都要抽空给花苗浇水,就等着种完地开始栽花了。

50出头的刘文贵中等身材,偏瘦,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民,但在村里提起他,很多人都竖大拇指。村书记朱广双这样评价,“像他这样的好人太难得了,他就是我们村的‘活雷锋’!

人们对刘文贵的赞誉都是发自内心的。原来,在20多年前,九间房屯的环境极其恶劣,垃圾成堆,刮风一脸土,下雨两脚泥,冬天下雪路滑难行。虽然村委会每年春秋季节都组织村民进行环境大清理,但由于平时没人管,屯里始终改变不了脏乱差的面貌。刘文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1989年的一天早晨,刘文贵拿着自家的扫帚,走上街头,开始义务清扫街路。九间房屯的主街长达2340延长米,刘文贵一个人扫一次得3个多小时,累得他腰酸背痛。尤其是大量的垃圾,要往村外的大坑里运,难度更大。他推着自家的手推车,常常一个上午都运不完。他的两个哥哥心疼他,便前来帮他扫街、推垃圾。村里环境变得越来越美,村民们也都支持他,现在参与扫街的志愿者已达30多名。

2007年,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朱广双看到刘文贵带头义务为村路保洁,十分感动,便决定出资硬化村路。但村里的钱只够买砖,不够工钱,刘文贵便动员村民义务出工。很快,村里铺上了干净整洁的红砖路。刘文贵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不但坚持每天起早清扫街路,还坚持每天义务巡视街路卫生,看到街上有个草棍或塑料袋,他都立即捡起来。在刘文贵的义务监督管护下,九间房屯彻底变了样。

村里干净了,刘文贵开始琢磨着让村里美起来。从2005年开始,他就试探着在自家炕上育花苗,待花苗长到一寸多高时,他就在自家院里扣上塑料大棚,然后买来育苗用的塑料桶,制成营养钵,再把花苗移到营养钵里,等到外边的温度适宜时,再把营养钵里的花苗移栽到村路两侧。屯里的主、辅街两侧全部栽上花苗,鲜花盛开时,小屯宛如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2012年,扶余市进行农村电网改造,新红村党支部决定把村里的路灯由明线改为铁杆地埋线,可是经费欠缺。刘文贵知道后,便主动请缨,村里只要买原材料就行。当时正值炎热的8月,刘文贵带领20多人顶着火热的太阳焊制灯杆。灯杆焊好后,紧接着喷漆、组装、挖坑、架线、立杆,连续忙了一个半月,终于把80多盏路灯竖立在街路两侧。他们的辛苦付出,为村里节省了近10万元钱。而刘文贵家三公顷半地的花生,因为晚收半个多月,造成了减产减收,但刘文贵无怨无悔。

刘文贵在村里是志愿者,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在家中更是一个大孝子。他的父母晚年与他生活在一起,他与妻子耐心服侍。父亲因肺心症和糖尿病,最后两年不能行走,刘文贵就买来轮椅,推着父亲到街上散心。母亲临终前半年多不能下炕,刘文贵就和妻子昼夜伺候,毫无怨言。

刘文贵不但孝顺自己的双亲,而且带头孝敬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从1997年开始,他就带头慰问更新乡社会福利院。每年一进腊月,刘文贵就带头捐款,和屯里有爱心的人一起买来米面油等,在自己家里做成饺子、豆包等面食,带到福利院去慰问老人。

谈起多年来坚持做好事的动因,刘文贵说:“农民生活比以前富了,生活环境这块儿咱一定要打造好。没有好的生活环境,人再富有也不会幸福。我是农民,就力所能及地做点改善环境、关爱他人的小事吧!我已把这些当成了事业,要一直干下去,直至干不动为止!

记者手记

来到扶余市的那些乡村,见到那些勤劳、善良、奉献爱心的农民志愿者们,会颠覆人们对传统农民的印象。他们的身上透露着文明智慧的气息,充满着友善的正能量。刘文贵是村里志愿服务的带头人,村民们说,“做人如果都像刘文贵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一片和谐了!

付出不求回报,但付出终有回报,乡村的美丽环境,村民之间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氛围,营造出了人人渴望的幸福感,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充实快乐。而这样的文明新风,正不断扩散开来,影响着更多的乡村、越来越多的人。(记者韩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