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江畔的朝鲜族记者——记首届“吉林新闻名人奖”获得者金星光

10.11.2014  11:50

  从事新闻记者工作24年来,无论是风雪交加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无论是偏远山村泥泞的土路,还是人烟稀少的深山荆棘之路,他都没有一句怨言;他走过的每一步,足迹中浸透着艰辛、困苦和汗水;他采写的每一篇新闻稿,都凝聚着敬业、奉献和正义。他,就是获得首届“吉林新闻名人奖”的延边日报朝鲜文版编辑办公室(总编办)主任——金星光,一个执着追求新闻事业的“狂人”。

  “我是一个疯狂的人

  金星光今年47岁,敦厚的身材、圆润的面庞,一双睿智炯亮的眼睛上架了一副厚厚的眼镜片,看上去给人一种沉稳而平和的感觉。他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汉语跟我们讲起他当记者的故事,激动的时候还夹杂了几句朝鲜语。

  这位工作了24年的朝鲜族新闻工作者,在同事眼中是一个有些“偏执”的工作狂,一星期他只休息周日一天,其余时间从早晨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九十点才下班,报社大楼里最后走的人往往是他。

  “我是一个疯狂的人。”金星光这样评价工作时的自己。1990年7月从延边大学朝鲜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没有半点新闻基础的他被分配到延边日报社工作。刚入行时他没想过把记者当成最终职业,只想通过在报社积累的经验和素材为日后做一名朝鲜族作家做准备。即使是没打算干多久,他却对自己要求很高,希望自己的稿子没有一点瑕疵。起初写的文章,800多字的稿子总是会被编辑删到只剩下200字,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但是编辑改过的稿子让他获益匪浅,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半年后,他觉得记者这个行业知识性很强,对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便坚定了自己继续做记者的想法。

  “采访的地点越远越好。”这是下定决心好好做新闻的金星光对自己的要求,为此他付出了比其他记者多两三倍的努力。“报纸上刊发的每一篇文章就是记者的脸面。记者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忠于事实、追求真理。为了准确、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事实,记者必须亲自到现场进行采访。如果读者对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有一点点的怀疑,那么就会让读者对这一记者的人格和对这张报纸的印象有所下滑。

  为了这份忠于读者的事实,金星光每天都往外跑。偏远地方信息量大,素材新颖,为了寻找新闻点,他总是上山下乡去采访,对于每一个素材他都力求跟采访对象聊两三个小时,他认为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都来源于采访对象,只有在采访时做到细致入微、以小见大,才能让新闻稿件具有真实感、生命力和感召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采访都是“体力活”,上午坐车出发下午才能到采访地点,金星光从来都是任劳任怨,不讲条件。1992年9月的某一天,当时负责“青春年华”特刊的金星光为了搞活特刊内容踏上了采访之路。从共青团图们市委获得关于该市月晴乡共青团组织动员36名男女团员、青年支援乡镇企业土坯生产的线索后,他便火速赶往月晴乡,一边跟当地青年一起干活儿一边进行采访。然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龙井市开山屯镇,采访了当地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情况。结束采访时已是夜幕降临,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右前胸被铁皮边角割破了,流血不止,但由于天黑路不熟,他只在伤口部位垫上厚厚的卫生纸,用腰带简单包扎了伤口,然后继续在灯下整理白天的采访。第二天在交完稿、处置完伤口后,他又继续向新的采访点进发。

  “不能把对你的要求同样对待别人

  “我对自己很刻薄,一点差错也不能有。”工作上的金星光对自己很苛刻,不管稿件的大小,总要做到精益求精。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两本词典,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本朝鲜语词典。对于翻译时拿捏不准的单词,他会一直找到合适的、意思相应的词之后,才会使用。

  金星光告诉记者,在他们报社,像他这种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的老记者没剩下几名,为解决报社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领导安排金星光担任了总编办主任一职,教导新记者。

  延边日报朝鲜文版的记者,要比汉文版的付出更多,所有的稿子,都需要用朝文翻译过来,并进行准确校对。金星光要求每个朝鲜文报记者必须有一本词典、一本字典。为了方便联系采访对象,对编辑稿件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校对,他要求新记者将每一个采访过的对象的信息进行清晰地整理,做到字斟句酌、严谨认真。报社领导在开会的时候经常打趣:“不能把对你的要求同样对待别人。

  “他这个人对待工作过于认真,但是为人谦和,热爱学习,专业知识性很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用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和金星光一起共事多年的延边日报社摄影部主任许成这样评价他。

  “有机会还想回到新闻第一线

  “要当优秀记者,就应该时刻牢记怎样才能更准确、更迅速、更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传播新闻和信息。这就需要记者本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金星光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和创新。1994年,金星光为了更加丰富报道内容、拓宽报道领域,大胆尝试了问卷调查报告形式体裁。由于此番尝试在《延边日报》史无前例,社会效果甚好,引起了诸多媒体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同行和读者的认可。

  从校对员到政治部、社会部、特刊部记者,再到社会部、经济部、编办主任,一路走来,金星光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2400篇新闻稿件中,有数十篇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多次被评为报社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获得首届延边“十佳新闻工作者”、首届“吉林省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2010年“吉林省抗洪抢险救灾新闻宣传先进个人”。曾在韩国延世大学研修、日本朝日新闻任客座研究员的经历,也让金星光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金星光常怀念当记者的时光,他说那些下基层跑农村的青葱岁月,是最富有激情和热血的。“当这批年轻人成长起来以后,我就申请再度调回采访一线做记者,也许老了以后,我会去写我的回忆录,写写我做新闻的这半辈子。”记者王胜男王雨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