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较真儿 换来零差错

10.11.2014  09:59

金星光接受采访

  本网延边讯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听了一次课,是向一位新闻界前辈的“取经”。11月1日,全省各单位记者齐聚《延边日报》朝鲜文版编辑办公室(总编办)会议室,对话延边州唯一荣获“首届吉林新闻名人奖”获得者金星光,分享了他在从事新闻工作24年来的独特经验和敬业精神。

  凭着强烈的责任感 采写大量优秀作品

  “当了二十几年记者,净采访别人了,今天变成被采访对象还真有点紧张。”金星光拖着前一天熬夜加班的疲惫身体,给年轻的同行们一个幽默的开场白。眼前的金星光47岁,头发却已有些花白。

  1990年7月,金星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延边日报社工作,先后在朝鲜文版校对部、政治部、社会部、特刊部、经济部从事记者工作,并先后担任社会部主任、经济部主任。现任编辑办公室(总编办)主任,负责《延边日报》朝鲜文版稿件的审稿和编辑工作。

  “头一年几乎天天下乡,在单位根本坐不住。”金星光回忆,当时下乡的公路和车辆条件还很艰苦,可他为了新闻,再偏远的地方也会去。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多年来,他采写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优秀新闻作品,均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深入基层 连夜带伤写稿

  工作24年来,金星光每周只有周六休息一天,熬夜加班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1992年9月的一天,金星光前往龙井市开山屯镇采访,采访结束时天已黑了,他在穿过没有路灯的农村狭窄胡同返回旅店的途中,被农户猪圈上面防雨用的铁皮边角割破了右前胸。回到旅店客房后发现,伤口出了不少血,所幸的是只伤到了皮肉和肋骨,若是再往下一点,就会伤到肝脏。

  由于天黑再加上路不熟,他打消了去医院处置伤口的想法,只是在伤口部位垫上厚厚的卫生纸,用腰带扎紧伤口,然后在灯下整理白天的采访材料,撰写了通讯《青春火花绽放》。第二天,他回到延吉提交稿件后,又下乡采访了。

  1994年,金星光率先在延边尝试问卷调查报告形式体裁,不仅社会效果好,也为编辑部版面改革、质量提高提供了可靠依据。

  编审稿件数百万字从未出错

  从业以来,金星光相继采写了近2400篇新闻稿件,先后荣获首届延边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首届吉林省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称号、吉林省抗洪抢险救灾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称号。

  他的新闻通讯《暴雨和人们》荣获第十届吉林新闻奖一等奖,消息《我州开启发展境外农业时代》荣获第二十二届吉林新闻奖消息类编辑一等奖,消息《全村230户农户中200户加入农业机械合作社》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孔雀为何东南飞》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好新闻编辑二等奖。2011年,他被聘为延边大学朝鲜—韩国语学院新闻专业兼职教授。

  2010年被聘为编办主任以来,他年均审读版面近千块、编审稿件数百万字,从未出过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错误。“他任劳任怨,就是有点过于认真。”《延边日报》朝文版摄影部主任许成说,他和金星光共事20余年,和每个人处得都像哥们儿一样,就是敬业程度甚至有点苛刻,“有时我们大伙都觉得版面做得已经可以了,可他还是不放心。

  与年轻记者分享从业经验

  金星光要求记者的桌面上都要有本字典或词典,并把采访对象的联系电话放在电脑桌面上。对于不同时期出现的网络和社会上流行的新词,也要记下来,避免在编稿或写稿时出错。

  “建议同行们把采访材料至少保存5年,这些材料里有我们将来可以查找引用的数据,如果过后再找相关部门要可能很麻烦。采访本更是不能丢,上面不仅有电话号供你查找,还有助于你写职业回忆录。”金星光勉励同行,要做学习型的记者。

  金星光说,这次获吉林新闻名人奖,与同事们的配合和单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个奖虽然奖给了我,但在我看来是对整个延边新闻界同行的一个评价和肯定。

(城市晚报记者周和 报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