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 今天通了长春炒家为何望而却步

17.11.2014  08:44

投资港股很陌生,熟悉之后再下手 本报记者 刘阳 摄

送件等,取件等,网购解决“”是迫切需要 本报记者 刘阳 摄

本版漫画 制图 实习美编 孙嘉潞

    

新财经周刊Z1版~Z4版

  2014年11月17日,一个注定被写入中国证券史册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正式启动。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曾经抱怨投资品种过于单调的内地投资者终于可以搭乘沪港通这班列车将资产投资于香港股市,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为其资产找寻到更多的投资标的。

  虽然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的通道已开,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香港联交所的股票交易规则与内地A股交易规则存在一定差异,投资者除面临与内地A股市场投资同样的风险,还可能面临其他特殊风险。而这对于那些已开通沪港通账户并摩拳擦掌伺机杀入港股的投资者显然是不可回避的。或基于此,虽然券商费尽心思地进行动员,但中小投资者却仍对开通沪港通账户并不积极。

■关键词释义

什么是“沪港通”?

  官方的说法是,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所谓的沪股通是指投资者委托香港经纪商,经由香港联合交易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申报(买卖盘传递),买卖规定范围内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而港股通则是指投资者委托内地证券公司,经由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香港联合交易所进行申报(买卖盘传递),买卖规定范围内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官方的说法不太容易理解,其实说得通俗一些、直白一些,就是内地的投资者可以用上海股票账户买卖香港的股票了,香港的投资者则可以用香港的股票账户买卖上海的股票。”华融证券的策略分析师付学军解释说,在沪港通正式启动之后,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沪港通买腾讯公司的股票,买李嘉诚旗下上市公司的股票了;而香港投资者也可以购买贵州茅台等艳羡已久的A股了。

顽固”客户无动于衷券商难以完成开户任务

  11月12日中午,长春市某证券营业部的投资顾问黄博(化名)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快速消灭掉一盒工作餐后,将自己存储在笔记本电脑中的一个PPT文档进行细化和修改。“沪港通17日正式启动了,营业部的领导安排我在15日再为投资者详细讲讲沪港通相关情况。”黄博介绍说,营业部从今年国庆节后,每周末都会讲沪港通的话题。

  “我们希望不断预热能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客户来开户。”黄博坦言,“从现在情况看,开通的情况不理想。

  就在黄博修改PPT文档的同时,他的同事吴桐(化名)在另一个卡位上与客户进行电话沟通。“您啥时把沪港通交易账户开了呀,一旦港股那边有机会,您也不会错过啊。”虽然吴桐几经努力,电话那端的客户最终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黄博介绍说,早在10月份,营业部就接到了公司总部下达的沪港通账户开户任务,要求年底前完成120户的开户任务。而现在已开通沪港通交易账户的投资者还不超过10位,任务难以完成,大家都很着急。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春市几乎所有的证券营业部都在为沪港通行动起来了,但投资者开通沪港通账户的情况也都不理想。“我们营业部现在符合沪港通开户条件的客户有几百位。不过现在开通账户的投资者,十个手指头肯定能数得过来。”长春市另一家证券营业部的孙经理告诉本报记者。

■股民态度

股民1

铁了心了 坚决不开户

A股没炒明白呢,港股还是先算了

  作为长春市的第一批股民,张萍每个交易日9点准时到证券营业部大户室“上班”。11月13日,张萍准时“到岗”,坐定不到10分钟,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就来了,“张姨在关注‘香港金管局取消人民币汇兑限额’这条新闻了吗?香港金管局这么做,其实就是为即将开通沪港通扫清障碍。”说着说着就坐在了张萍旁边,“张姨,您啥时也把沪港通账户开了吧,支持支持我们工作。

  “这么多年了,我A股还没炒明白呢,更别提港股了,在没弄明白之前,我绝不碰的,开了户那万一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太危险了。再说了,现在哪有明白人能说清沪港通到底怎么个情况,港股那水有多深?恐怕连营业部里都没有炒过港股的呢,万一我买了港股,谁能给我指导和建议?

  据悉,上交所在风险提示当中,主要是分析了内地投资者介入港股将会面临香港股市与欧美市场存在联动的风险;由T+0交易、金融衍生品和意外事件驱动而带来的股价波动风险;投资者在参与港股交易时可能面临的交易成本风险以及成交量不活跃而带来的个股流动性风险等四个方面。

  “你也别辛苦地在这劝我了,说真的,无论你怎么说,说出花来,我也铁心了,现在坚决不能开通这沪港通。”张萍对那位工作人员说。

■风险提示

香港的上市公司

业绩变脸的风险较大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宏皓肯定地认为,香港恒生指数目前在24000点左右徘徊,正处于历史上相对较高的位置,很多港股的估值并不便宜,在后市极有可能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压力,即便想要参与港股,也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介入时机。

  “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制度是核准制,香港股市的新股发行制度是注册制,这使企业在香港上市更容易,不过,香港上市公司将面临较大的业绩变脸风险。”财经评论员么志博补充说。

股民2

欣然开了户 才知港股水深

肯定会入场,但不是现在,要加深了解港股

  与张萍的坚持相比,自认为“脸皮比较薄”的王毅禁不住券商工作人员的“软磨硬泡”,终于在前几天开通了沪港通交易账户。据王毅介绍,开通沪港通交易账户要拥有上海的股票交易账户,而且账户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人民币。办理开通时,除了签订《港股通交易风险揭示书》、《个人投资者参与港股通业务诚信承诺书》之外,还要进行《港股通投资者知识水平测试》。此外就是半个小时左右的投资者教育,整个开户过程也就40分钟。

  “香港股市可以T+0交易且没涨跌幅限制,比较适合我这种短线操作风格。”王毅表示,他打算先学习一段时间再出手。一定要先搞清楚港股的交易规则,盲目参与十有八九会损失。

  王毅表示,香港股市的成交量比较清淡,因此即便买入之后要进行短线操作,还存在没有接手盘的可能。另外,在香港股市每只股票的买卖单位由各发行人自行决定,可以是每手20股、100股或1000股;在A股市场,当交易不成功的时候可以随时进行撤单操作,但在香港股市,上午的交易没有成功,只能在12时30分至13时撤销未成交的订单;港股的代码都是5位数;港股的交易时间是9时30分~12时和13时~16时。

■风险提示

港股交易费等不同A股

衍生品的操作难度更大

  东北证券的投资顾问房静告诉本报记者,投资港股要以港币进行报价,可用人民币支付。投资者交易港股单向交费标准约为交易额的0.359%。而目前A股单向交易费用为0.5%,即使考虑内地券商对佣金实行的优惠,A股双向交易成本仍约达0.92%。“A股市场的投资标的主要是股票,但香港股市投资标的除股票之外,还有种类丰富的与股票相关的结构性产品和衍生品,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操作难度。”中国CFP理财师李泽文补充说。

股民3

意外见证港股惊魂暴跌

同一利空,港股股价跌幅远超A股

  “可能别人还只是从理论上认为参与港股存在风险,但我却是亲身见证了港股的风险。正因如此,我暂时没参与港股的念头。”长春股民李弘君说,以前从没关注过港股,然而11月5日,他却看到了一只港股的表现。当天,他持有的A股股票外运发展在盘中突然大跌5%,收盘时下跌了3.1%。李弘君在第一时间上网查找下跌原因。原来有媒体报道称,“11月4日中国外运广西公司、柳州公司相关负责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控制。

  但他却意外地发现,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外运也受到了同一事件的影响,而且盘中跌幅竟达到28%,收盘时的跌幅也达到12.86%。

  李弘君说,T+0能够吸引大量的短线交易者,但不设涨跌停意味着风险更大,一旦所投资公司发生风险性事件,可能瞬间造成巨亏。

  “现在想起来还后怕,看来自己不具备参与港股的心理承受力。”李弘君说,“香港股市还有个股做空机制,还有很多金融衍生产品,这些都是咱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风险提示

T+0和没有涨跌幅限制

是一把“双刃剑

  申银万国东北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鹏说,T+0和没有涨跌幅限制是一把“双刃剑”,它们既有活跃市场的优点,也有加强市场波幅的短板。因没涨跌幅限制,很多港股的确为投资者带来赚钱效应。但因没有涨跌幅限制,令一些港股在短期内出现的暴跌同样不容忽视。港股具有做空机制,一旦股价下跌,做空资金会雪上加霜。

  (下转Z2版)

■辩论

沪港通能为A股带来牛市吗?

  众多市场人士认为,沪港通会为A股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资金,令引领A股市场走出新一轮的牛市行情。而这也正是沪港通受到A股市场格外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今日,沪港通正式启动,是否真的意味着A股市场的新一轮牛市行情已启动了呢?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本报记者,A股市场的一轮长周期的结构性慢牛行情已启动,而沪港通的启动则将会对这轮结构性牛市起到助推的作用。沪股通每天的额度130亿元人民币,如果这个额度在11月17日开盘半小时内就被抢空,那么必然会进一步提升投资者的信心。据了解,上周六港股通最后测试真实模拟交易过程,105亿元限额半小时即告罄。

  “沪港通的资金是双向流动的,所以最终究竟会有多少资金净流入A股市场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申银万国东北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鹏表示。“之前因为存在预期炒作,所以沪港通与A股市场的走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在利好兑现后,所以两者之间的联系反倒变小了。”知名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说,现在A股和H股之间的折价率已经不大,而且A股中的大盘蓝筹股也没有明显的估值优势,加之同香港股市相比A股市场还很不规范,所以期望沪港通为A股市场带来大量的增量资金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

■观察

沪港通推出背后有何真实意图?

  沪港通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举措,将会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为人民币提升更高的地位。或许,这就是中央高度重视“沪港通”的真实意图。

  沪港通,作为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的重要机制,无论对两地市场资金的双向流动,还是对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中央的战略性角度来看,沪港通的“通车”确实具有特殊性的意义。

  一方面,沪港通为香港及内地市场的资金实现了双向流动的功能,同时还激活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拓宽了这些流动性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沪港通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直接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

  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目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高达近万亿元。遗憾的是,这类流动性因两地市场的制度限制或其他阻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超过80%的流动性以活期存款或者存款凭证等形式留存在银行之中。显然,这是缺乏投资渠道的无奈之举。长期下来,大量的流动性因缺乏了保值增值的功能而几乎遭到了冷遇。

  至此,沪港通“通车”为其打开了投资渠道的限制,互联互通机制却为其带来了巨大的保值增值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旦这些颇具规模的流动性涌向内地市场,则会为内地市场带来可观的新增流动性预期。

  沪港通“通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推动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而从具体的规则来看,为减少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互换限制,沪港通两边均采用以人民币作为结算的货币。实质上,这就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明显提速。人民币先从周边国家的贸易结算货币,发展到区域性的投资货币,之后再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到了今年6月至7月间,中国先后宣布了5个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随后,在今年9月29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宣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欧元的直接交易。

  对此,人民币的推进进程已深入到欧洲,并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前行。

  因此,沪港通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举措,将会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为人民币提升更高的地位。或许,这就是中央高度重视“沪港通”的真实意图。“沪港通”是中央重要的战略性布局,而其“通车”后又将直接影响到中央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而另有观点认为,QFII进入中国市场12年,五个集中布局的时段,无一不是在市场的底部。以至于对于A股来说,QFII实际上已经成为最凶猛的一只力量。但说到底,QFII经历12年,总额不过550亿美元,这里面550亿还不全是投向股市。回到沪港通上,第一年,沪股通额度达到380亿,乐观地说两年总额就有望甩QFII一条街。因此,对沪港通真正的理解,应该是推动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为了开放必须实施的一系列改革预期。

■延伸

深交所正积极申请深港通希望2015年开通

  据《证券日报》消息,沪港通“通车”已定,不少市场人士将目光转向了深港通。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深交所也在积极申请深港通,希望能在2015年开通。

  虽然对于深港通目前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但业界对于深港通的推出充满期待。一券商人士表示,“深港通肯定会来,只是什么时间开启的问题。” 综合

  白天家没人,物业不代收;工作时间忙,收件也不方便……近几个月,随着我省下发《关于禁止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在单位进行个人网购活动的通知》,已习惯于网上购物的上班族们,普遍为谁来帮收件而发愁。

  查询快递记录明明显示已经到了长春,可等来等去就是等不来送件的;快递员登门送货了,而您本人却又外出不在家;好不容易盼来了快递员,说好送货上门,却不得不下楼自取,因为快递小哥说,货车在楼下,怕丢。

  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购大军,快递收发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双十一”刚过,对于快递业来说,又面临一年当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段时间。快递最后一公里容易“卡壳”的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

■现象

小区超市替快递“跑腿

  “喂,您好,您有个快件放我们这儿了,方便的话下班来取,或者家里有人给您送去。”给顾客打电话联系送快件的小吴,并不是快递员,而是长春高新区某小区超市的售货员。

  超市员工送快件?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不过,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小吴这样身兼两职的快递配送员并不少。他们借助在小区内有“据点”的先天优势,开始跟快递公司合作,成为专业快递的终端跑腿儿。

  据超市老板贾女士介绍,她在该小区经营超市已经有5年了,跟很多小区业主都非常熟悉,最初,也是互相帮忙,有业主要邮快件,但一时半会儿快递员赶不过来,就直接把快件放在她的超市里让代发。另外,也有快递员上门送件的时候,恰好碰上业主不在家,也会把快件暂存在她的超市里,联系业主回来取。“现在,我们跟申通、圆通、韵达、顺丰、天天快递等都有合作,毕竟我们帮人收件、派件也得承担责任,而且还得有专人去送,涉及人工成本,快递公司也会给我们一部分报酬。”贾女士说。

■算账

一单生意增收1元还能带来“衍生效益

  长春市朝阳区某小区一家超市经营者王先生同样是在经营超市的同时,近日开始涉足快递收送的“副业”。王先生的这家小超市,经营面积170多平方米,其中有个10平方米左右的储藏间,现在主要用来放置小区业主暂时没法签收的快件。

  “每天经我这儿送出去的快件大约有三四十件,多的时候能达到五六十件左右。其中除了少数由小区业主交代要寄的件以外,多半都是快递公司派送到户时遇到业主不在,经电话沟通对方同意后暂放在这儿的。”据王先生介绍,代收件的量并不大。据了解,以代收一单快件“抽成”1元计算,小区便利店每天代收50单快件的话,每天可增收50元,每月增收1500元左右。

  不过,对于这笔收入,不同小区便利店的经营者看法也存在较大差异。“也没啥投入,平时小区里也有顾客打电话来要求送货上门,我们工作人员捎带着就把快件给送了,也有一部分是自己来取。这部分几乎是纯收入。”王先生说。不过,超市经营者贾女士却不这么认为,“这笔钱是快递公司那边给我的‘分成’,不过,我得雇人呀,除去人工成本,我也不挣钱。”贾女士觉得,代收快件并不是她最主要的目的,通过帮助业主派送快件能够侧面增进与消费者的感情,进而增加超市经营收入的“衍生效益”才是她比较看重的。

挣钱不多责任挺大

有人觉得不划算

  不过,也有小区超市经营者担心“挣钱不多责任挺大”而不愿意揽快递收送的活儿。“我这小超市人来人往的,帮人收件还得担责任,万一把别人的快件给丢了、磕了碰了都是事儿。”东岭南街上一家超市经营者说,除非是附近特别熟的住户拜托临时帮忙,他并不打算跟快递公司合作搞末端派送。

  “量少也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够操那份儿心的;量大的话,起码还得腾出个专门放包裹的地方,还得有专人保管。”焦女士在长春市某事业单位收发室工作,她对此深有体会。因为以前单位员工的快件收发室也负责代收,一天量少的时候得有几十件,多的时候得上百件,为此收发室得专门腾出一个柜子负责临时保管这些快件,而且还得做好登记。把快递单号、收件人姓名等都得写上,员工来取件时得签字确认。即便如此,有时因为件儿太多,还会出现收件人已经把件儿取走还来找件儿等情况。“我们这是单位收发室,起码收件人来取件时都认识,一般不存在丢件之类的风险,不过要是小超市专门把这作为一门生意的话,我觉得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焦女士说。

■现状

最后一公里”容易“卡壳

  查询快递记录明明显示已经到了长春,可等来等去就是等不来送件的;快递员登门送货了,而您本人却又外出不在家;或者赶上大周末要出门,因为要接快件,只能在家干等着;虽然寄到单位收发室能帮忙代签,但还是会有大件物品从单位倒腾到家的麻烦……对于很多网购族来说,或许多少都会遇到在最终的收件环节与快递公司“对接错位”的问题。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一不小心就成为快递变“慢递”的罪魁祸首。

  “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有个快件到了,让快递员给送上楼,可对方死活不肯,好不容易说明情况给送上楼了,对方着急忙慌地扔下快件儿就跑,说是担心楼下的一车包裹和摩托车被盗。”长春市民刘女士家住东岭南街附近某小区6楼,可在收件环节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吉林省快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贵友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省内有217家快递企业(指有快递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网点数约640家,从业人员大约六七千人,旺季时各快递公司会相应增加人手,达到近万人。“从目前现状来看,现有从业人员的数量与市场实际需求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旺季业务量骤增,各快递公司都增加人手,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存在末端派送跟不上等问题。”刘贵友坦言,每年“双十一”,正是东北地区初冬时节,有时赶上雨雪等恶劣天气,更增加了快递末端派送的难度。

  北京城市一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助理李长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当前的“最后一公里”的现状并不乐观,比如同一个小区的快件,可能会有数十家的快递企业挨家挨户敲门打电话,绕着不同的路线来送,每家企业的重复建设,使物流整体效率低下,投入不断攀升。

30%成本来自快递“末梢

  “对于快递公司和电商来说,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往往耗时耗力。为突破这一瓶颈,快递行业服务要求与成本考量之间的博弈在不断进行。”收货宝品牌营销总监崔井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崔井生表示,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已成为困扰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最大问题。国内物流成本中,“最后一公里”占到整个物流配送成本的30%以上。“从快递上门收货到配送至用户手中,一般要经历6~7个环节,而除了上门收件及末端派送,其他‘中间环节’基本上都已实现机械化分拣,而在末端派送方面,往往会因快递车辆无法进小区、多次往返浪费掉的人力、物力,无形中增加快递末端派送成本。”崔井生说。

  “‘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对快递效率有较大阻碍。”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申正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同样表示,快递从寄件人手中到配送中心,从配送中心到收件人手中耗时较多,而且物流成本因公路收费不断增加。此外,快递在二次投递过程中可能出现掉包、遗漏、破损等问题。

  崔井生帮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北京、上海等地的快递业现状,假设某快递员一天平均投递100件,其中约15%无法妥投,这15%将需要两次甚至三次投递才能完成,因此,无法妥投至少会影响15%的效率。而这15%的工作时间如果可以接单的话,至少可接10单,按8元/单计算,收入80元。如果这15%无法妥投的快件放在第三方代收货点,并在这期间去接单,那么效率至少提高30%。

■趋势

快递末端“加速器”应运而生

  据悉,去年10月底,国家邮政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提升快递末端投递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多种形式提升快递末端投递服务水平,如鼓励和引导快递企业因地制宜与第三方开展合作,引导快递企业加快自有品牌末端网点建设,鼓励企业探索使用智能快件箱等自取服务设备等。

  “代收包裹在欧美国家已经很普遍,代收货的需求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口比例、电商消费习惯等息息相关,就欧美、日本、中国台湾的成熟模式来说,60%的家庭包裹都需要通过第三方代收来实现。”据崔井生介绍。

  目前在长春比较常见的模式则是快递公司在高校设置的自提门店,以及快递公司与小区超市结盟形成的“临时代收点”。“末端派送服务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快递服务整体的水平和质量。”韵达快递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坦言,末端投递与第三方合作是必然趋势。

  “我个人认为通过小区便利店、大学里设置自提点等方式,有助于保障快递末端派送环节的通畅。”刘贵友说。不过,他同时也表示,目前确实存在第三方代收货与收件时验收、投递时本人签收的矛盾冲突,不过,从目前一些快递企业的实践经验来看,这方面产生纠纷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关键是要与收件人协商一致,在经本人同意并确认可由他们代签收的情况下才行。否则,如果单从快递企业自身考虑,随便把客户的快件交给第三方代收,很容易出现客户对服务不满等方面的问题。

■争论

终端服务细分成本是涨是降?

  对于消费者而言,更担心的是服务细分后快递成本上涨的问题。有分析认为,快递业末端环节被细分是行业的一大创新,但与此同时,服务细分化之后将导致快递成本上涨。比如,申正远就表示,服务细分化之后快递成本上涨是必然之势,但是此模式成熟之后,服务水平也将出现上升,消费者应理性看待。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持不同看法。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国内目前的快递收费标准是比较低的,大约是美国的1/6左右。“从实体店到网购的发展,快递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最后一公里’方面,包括快递车辆通行问题在内,很多城市还没有突破电动车、汽车面临的无法停靠路边卸货等方面的问题。”徐勇表示,通过设置自助取件柜、拓展便利店代理等渠道是解决末端派送问题的较好选择。

  “只会降低成本,不会增加消费者费用。”徐勇认为,政府相关部门推动支持自助取件柜低成本进小区,降低快递业二次派送率,对于快递企业来讲,实际上是降低成本的,而且借助便利店等社会资源进行集中派送的话,原来3个人的工作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从成本投入上而言,无疑是一个降低成本的选择,比如,对于利用自助取件柜的快递公司来说,总的成本投入大约可降低20%~30%。李长伟同样表示:“共同配送方案的推行避免了各电子商务公司及各快递公司不必要的末端建设,可以使‘最后一公里’派件频次从2频提高到5频,合作企业末端网点实施取派分离,人力成本下降。

  长春中通快递负责人任旭介绍,如果按一个业务员月工资3500元计算,对于快递公司来说,这名业务员一天至少要产出120元才能“保本”。而这名业务员半天拿60元工资,却因为有些小区车进不去、住户不在产生二次配送等问题,一上午只送出了二三十件的话(每送一件收入1元~1.2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快递公司还要倒贴30元给他。不过,如果是由第三方(比如小区合作便利店)代收件,承接多家快递公司无法顺利妥投的快件,一个业务员专门在同一个小区内,一天可以顺利派出200件,按1.2元/件计算,快递公司收入约240元,同样是日工资约120元,那么快递公司还能赚120元。

  崔井生认为,在代收货业务单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前期会增加一定的成本投入,但随着这项业务单量的增加达到一个“质变”,成本将会下降,效率也将大大提高。比如,像长春这样的城市,因特殊的地域环境,尤其是冬天快递员工作时间受限制,快递成本支出比较大,代收货的业务模式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问问经济学

集约化经营 降低快递成本

  集约化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的,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正所谓“协作可以创造生产力”,有观点认为,快递集约化发展、资源整合是必经之路。快递终端服务细分,就是很好地利用各方优势,使快递企业成本变小,使收件人更加便利。

  上周,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地议论阿里“双十一”时,腾讯在多个手机应用商店上线了“微信电话本”,并打出“高清免费通话”的标语广而告知。面对庞大的“企鹅”来袭,有业内人士称,微信正挑战传统运营商的语音业。

  那么,“”是不是真的来了?“免费通话的时代真的来了吗?

老产品为何突然火?

全球免费语音通话最成功玩家Skype用户

超过3亿

  实际上,微信电话本也谈不上新鲜事。通过网络拨打电话的技术早就有了,这一领域最成功的玩家是Skype。Skype是第一批全球免费的语音通话软件,用户免费通话时长和计费时长累计超过了2500亿分钟。超过15%的iPhone用户安装了这一软件、40%的国际通话通过Skype软件完成。

iOS上线第一天立即冲到App Store免费排行榜

第一名

  此款产品首个版本已于2013年8月在国内各大Android市场先后上线,之前Android版上线已发展超过2200万渠道下载,但用户群质量并不高。而iOS上线不到24小时立即冲到了App Store免费排行榜的第一名,用户评论超过1100个,而上线多年的淘宝评论也不过1000个。

微信电话本通话流量资费约为

0.03~0.15元/分钟

  尽管微信电话本的免费通话功能,本身不收取任何费用,但运营商会收取正常的网络使用费。微信电话本在2G/3G/4G网络下通话一分钟消耗约300K流量;据了解,目前运营商流量资费1K大致在0.0001到0.0005元之间,据此计算,通话一分钟所需的运营商流量资费约为0.03到0.15元。

目前运营商语音通话业务可低至

0.005元/分钟

  实际上这并不便宜,目前运营商在许多地区推行电话虚拟网,语音通话业务可低至0.005元/分钟,远比利用流量通话更便宜,而且通话质量更好、用户体验更简单直接。

移动数据和互联网为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贡献达

七成

  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电信行业已进入一个“流量增长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力”的全新发展阶段。有报告显示,非话音业务收入以轻快的步伐全面超越步履沉重的话音业务收入,移动数据和互联网业务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贡献中达七成,连续20多个月保持主要业务增长贡献第一位。

动了运营商哪些奶酪?

移动互联网让全国短信营收减少

65亿元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已遭遇下滑。工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三大运营商移动话音业务收入比重全面下降,而非话音业务收入则稳步增长。截至9月,三大运营商话音业务收入3752.4亿元,同比下降6.7%。

中国移动每年减少的收入

100多亿

  微信电话本如此受热捧,但通信运营商对微信电话本潜在威胁的反应却十分淡定。有一位中国移动人士笑称:“每年减少的收入也就100多亿。这种变量放在运营商几千亿的盘子里,根本感觉不到。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冲击没有外界炒作的那么凶猛。

影响和未来

微信电话本冲击运营商资源用户端

  其实,微信电话本对运营商的冲击还在于重塑电话本和号码体系。

  运营商资源用户端 电话本(通讯录)、号卡资源、收费通道和移动网络

  “微信电话本”资源用户端 用户微信号码、用户手机通讯录,并支持同步至云端,支持对联系人直接进行删减

运营商O2O业务发展空间萎缩

  小米黄页、搜狗号码通等已经通过整合通讯录打通用户与商家的O2O需求。而运营商也希望整合通讯录、LBS、NFC(移动支付)探索O2O业务,增强未来收入,并已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移动位置基地、电信天翼生活等业务。“微信电话本”的强势进入,将进一步压缩本就不具市场竞争优势的运营商O2O梦想。

微信电话本”的未来

  有业内分析师认为微信用户规模约6亿,与国内近

  13亿手机用户体量差距仍然巨大。不过也有分析认为,虽然国内3G/4G渗透率,包括智能手机用户占比都不过半,但剩下的50%用户也并不会产生高的ARPU(每天用户平均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语音通话、无线数据使用都是由目前的微信用户所完成。微信已改变了国内用户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和移动互联网生态,那“微信电话本”的未来呢?

放眼全球

全球网络运营商语音和短信流量收入同比大降

26%

  这样一种趋势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称,2014年,受OTT(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影响,全球各地的网络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流量收入减少14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美国移动运营商数据业务收入也已首次超过语音。

美国提前付费的手机资费基本为

25美分/分钟(约合1.53元人民币)

  美国手机付费一般分成提前付费和后付费。提前付费的套餐,电信商通话费基本在每分钟25美分左右(约合1.53元人民币),后付费的套餐基本通话费用每月一般不会超过60美元(约合367元人民币)。

巴西手机资费161个国家最高,是北京的

10倍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2013年公布的数据,巴西手机资费在全球被调查的161个国家中最高。报告指出,按照巴西国家运营公司的资费标准,市内手机间通话平均每分钟价格为0.71美元,而不同运营商之间通话价格每分钟为0.74美元。而以我国北京为例,其市内手机资费平均约为每分钟0.4元人民币(约合0.07美元)———巴西价格是北京的10倍。

  微信电话本剑指运营商,有分析称微信电话本或催生免费通话时代的到来。微信电话本对腾讯而言,更早启动移动互联网入口,提高微信对用户的黏性。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现在语音通话如果更多降低可能性已经不是非常大。互联网通信趋势不可逆,微信电话本短时间肯定撑不起一个大规模通信网络,诸多问题也会不断出现。但是此口一开,必然加速话音免费的进程。

  本组稿件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日报》、《成都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