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销售员瞪眼说瞎话 哄走爸妈多少退休金

30.06.2015  09:37

其实很多保健品根本没疗效

又送米又送油,会议营销骗了多少老人

一堆保健品,吃到过期也吃不完

  拨打广播保健类大讲堂热线,口腔溃疡被说成癌症

    1.58万元的床垫能“治百病”,因家人不让买,老人竟患精神疾病

    销售员没事就上门唠家常,老人心花怒放,花八九万买保健品

    城市晚报讯 一张普通的床垫子价格高达上万元,推销人员百般花言巧语,主打亲情牌,许诺某某胶囊能治百病,利用保健品大讲堂的形式,诱导老人听课再买药……老人被销售人员忽悠要买药,子女不让,双方几度争执,老人情绪失控,精神异常,走进了精神病院。有些老人所买的保健品甚至堆积成“”,要抓紧吃完才不会过期,保健品也由此变成了负担。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些商家抓住老人渴望长寿、孤独寂寞的心理,采取场内上课、场外电话诱导等营销手段,忽悠他们购买保健品。

     案例1

    口腔溃疡被说成“癌症

    十几盒药花了一万八

    和记者述说的是一位在长春刚刚成家的王女士,她急得差点哭出来,“我都快被我母亲逼疯了,明知道是骗人的药,还得硬着头皮去买,不买就说我不孝顺,眼瞅着她得癌症。”王女士的母亲在一档广播节目里收听保健类大讲堂,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口腔溃疡,结果被说成如果不买他们的保健品就会得癌症,大字不识的母亲信以为真,严令女儿王女士去买药,拗不过母亲,6月10日那天,王女士带着一万八千元去大讲堂指定的售药地点买了十多盒保健品。

    王女士的老家在农安县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挣钱,她和弟弟都留在了长春,留母亲一个人在家,母亲大字不识,农闲时照看院里的鸡鸭禽类,唯一用于休闲娱乐的工具就是广播,两个月前,王女士的母亲刘阿姨听到了一档保健类大讲堂节目,“节目里介绍一些健康常识,和治疗一些疾病的偏方。

    听了一段时间以后,因为身体并不是很好,刘阿姨给服务热线打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一打不要紧,刘阿姨成了大讲堂的会员,对方一口一个“刘姨”叫着,隔三差五陪着聊天、唠家常,都是亲情嗑。因为刘阿姨总有口腔溃疡,就和对方说了起来,结果说来说去,口腔溃疡竟成了“癌症”,“心跳就是心脏病,脑袋疼以后就得得脑血栓,生病的一切根源是阴阳不平衡,只有吃药调理加上饮食改善才能治病,否则有患癌症的危险。

    “我母亲没念过书,大字不识,这么一说就信以为真,做菜啥调料也不放,就放盐,肉、鸡蛋等富含营养的食品一律不吃,只吃小米粥或者大米饭和青菜蘸酱,一直这么吃,还有一些偏方,喝着生土豆榨的汁,再好的身体也造完了。”王女士拗不过母亲,只能到在长春的大讲堂指定售药点买药,一万八千块钱就这么没了。然后带着母亲去医院做全身检查,大毛病没有,只有轻微风湿性关节炎。

    案例2

    女儿反对母亲购“治百病”床垫

    几次争执后 老人竟患精神疾病

    家住长春市绿园区的姚阿姨今年67岁,人老了身体各项机能减退,去年年初时,和邻居一起在社区旁边听健康大讲堂,介绍说一款一万五千八百元的床垫能治百病,是利用电热理疗原理调理身体机制,只要睡了那张床垫子,不仅不生病还能延年益寿。 

    “我妈就坚信它能治病,还和我闹情绪,说如果不睡那张床垫子,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无奈之下,女儿陈女士只能松口,平时节俭度日的母亲便从退休金中取出2万元,将那个“神奇”的床垫子搬回了家。

    从那之后,母亲只要听说哪家保健品好就往家里买,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家里的保健品堆得到处都是,家人劝说不听,不让买就闹情绪,还引发了几次家庭大战,双方僵持不下,原本宽容温婉的母亲变得歇斯底里、脾气暴躁,甚至摔东西打人,几个月后,母亲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综合症(神经疾病的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最后被家人送进了精神病院。两个月前,母亲出院了,如今每天都需要亲人陪伴照顾。

    案例3

    销售员没事就来唠家常

    空巢老人买保健品花八九万

    86岁的陈阿姨是一位空巢老人,三名子女均在外地,因年龄大了,行动不便,每天需要保姆照料。偶然一次机会,陈阿姨听说附近开展健康讲座,平时就十分关注养生的她就想去听一听。由于年龄大了,反应也比较迟缓,每次去听课,陈阿姨能记住的并不多,反倒让她觉得每次去都很有意思。原因就是一位销售员和陈阿姨聊得特别好,每次不仅把陈阿姨送回家,还陪着她唠唠家常。

    平时,儿女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回来,有时甚至忙到过节也不回来,陈阿姨就只能守在电话旁,和保姆吃一顿团圆饭。此后,销售员经常到陈阿姨家,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特别好,当知道陈阿姨的腿不好时,销售员特意推荐了一些保健品。陈阿姨认为销售员和她已经很熟悉了,并不会骗她,也就欣然买了不少保健品,结果越买越多,到现在已经花去了八九万元。

    近日,在陈阿姨家中,记者看到了堆积如小山的保健品,有的是颗粒的,有的是冲剂的,有治疗风湿的,也有治疗心脏的,种类很多。陈阿姨说,现在她每天都要吃上一把的保健品,再不抓紧吃,有一些就要过期了。原本这些保健品是为了养生的,可是现在却成了负担,即便如此,销售员还是继续推荐一些药品,碍于面子,陈阿姨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拒绝了。

    记者踏察>>

    销售者谨慎核实记者信息 不愿多讲

    6月19日,按照读者反映的保健品售药地点,记者来到了吉林大路与民丰街交会附近的一家保健品店。走进门店,空旷的屋子里只有一个柜台和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着几盒药。两名20岁左右的男子正在柜台前卖药,一位60多岁的阿姨刚交完钱买走药。

    记者谎称要给母亲买药,向这位阿姨询问疗效时,阿姨说,“不好使我能来买吗?”坐在桌前的男子先是询问记者母亲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确认之前联系过才和记者聊起保健品的疗效。

    次日,记者来到位于松竹梅社区旁边的一家保健品大讲堂,课程刚刚结束,两位阿姨仍在现场,其中一位阿姨说,最初就是因为来听课就赠送大米豆油等才来的,最多时候能有50多人。屋内墙壁上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销售某某胶囊 长春上市学习班厂家承诺签约销售无效退款”等字样,还有兑换大米、粉条、豆油等。讲课的是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他先是询问记者的亲属叫什么名字,在和他所掌握的老人信息没有对上的情况下,男子一直问记者是来干什么的,什么目的?其余并不再讲。

     药商爆内幕 不少保健品压根没疗效

    27岁的李先生曾经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的医药代表,靠会议营销赚了第一桶金。李先生说,厂家进行培训的时候就告诉他们,其实这些药物就是保健品,有的甚至不会有宣传的那么多功效,之所以会卖几千元的高价,靠的就是让老年人相信,而他们所销售的目标群体也就是老年人。

    在一些营销会议中,销售员还会根据老年人的退休金多少来定价,甚至有的标价2000元的保健品,在经过与老人的交流后,最终会卖到1000元,甚至还会买一赠一。因为时常“打游击”,干了一段时间后,有的销售员就离职了,老年人想要去退货,根本找不到人,甚至经销处也会四处搬家,老年人维权变成了一个难题。

    李先生表示,其实有的保健品就是一些营养物质,对于一些期待能够产生药效的老年人来说,是十分坑人的。正因为是骗人的,所以他才选择最终不干这一行了。在此,李先生也提醒,之所以老年人会如此相信并愿意去购买保健品,其实并不是因为产品很好,而是因为销售员特别热情,甚至会不惜耗费时间和老年人不断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也需要做儿女的反思,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父母的晚年生活,让他们感觉孤独,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儿女不在身边,一天也没人说一句话,他们才会寂寞,甚至会胡思乱想,也让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下转A07版)

事实上,很多保健品只是营养品,并没有什么疗效。父母那么痴迷购买,也只是发出一种信号,他们的身体状况需要关注,精神上更需要子女的关爱。如果子女时常陪伴,销售员的花言巧语又怎能那么轻易地讨得父母欢心?父母又怎会大把大把地花出省吃俭用的退休金,在那堆没用的保健品上求安慰?

心理专家>>

老年人迷恋保健品 是缺少关注的信号

记者了解到,长春市心理医院心理援助热线每天平均接到20多个求助电话,按此计算,一年大约有7000余人有各种求助,有子女无奈地询问家中的老人为什么会迷恋保健品,有老年人困惑为什么自己的想法和家人不一样,自己不舒服的情况到底是哪来的?

在心理医院提供的数据中,有二十分之一的人群属于老年人,也就是说,大约每年有300位老年人涉及到类似迷恋保健品的问题。长春市心理危急干预中心主任、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郑晓华教授告诉记者,这仅仅是在援助热线中反映出来的部门数据,而在他以往接触的就诊比例中,老年人群要比其他人群高出2-3成左右。

有这样一对老两口,老太太尿床了,家人都在关心老太太,下次,老爷子又尿床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反映。”郑晓华说,在这些类似的案例中,老年人之所以会迷恋上保健品,从心理层面反映出老人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一种归属感的波动,曾有医学研究表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度会增高。

这说明,老年人在这期间渴望被关注,语言表达苍白,口头上的“我有病”或许说不出口,不想给家人添麻烦,这种心理需求表达在潜意识中加工,结果以疾病状况表达,以达到获取家人和儿女关注的目的,心理学上称为躯体式形成障碍。

子女应时常陪伴 满足老年人内心所需

老年人缺少监护和关爱,很容易被天花乱坠的推销迷惑,许多商家打出亲情牌,像家人一样关心、关爱老人,老年人重感情,很容易轻信亲情式的宣传,认为对方是对自己的一种呵护和关注。而对于商家而言,老年人在还没完全认识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上,商家混淆式的宣传对老年人本身就是一种误导。老年人往往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购买保健品、就医,架不住销售员的诱惑,很容易上当受骗,让家人匪夷所思,但岂不知,这就是老人发射的一种信号。

郑晓华认为,老年人迷恋保健品的根源,是一种寄托的心理反映,已不再是吃、喝等物质上的需求,其根源在于老年人渴望被关注,缺少关爱的表现,避免老年人出现幼稚、单纯的想法,是与家人的时常陪伴相辅相成的,经常陪在他们身边,相信是所有父母的精神寄托,做儿女的应该懂得鼓励老人,让老人体现出价值感,得到关爱,逐渐在行为上有所改善,就能避免或减少类似老年人被保健品迷惑的情况。

许多老年人延续着守旧的思想,牵挂孩子,认为子女就是老年人的依靠,一切。”郑晓华说,这种社会角色的扮演,导致老年人在离开子女生活后,出现了各种不适或问题,在以往的诊疗中,郑晓华通常会把老人和儿女们叫在一起,通过老人的倾述,分析老年人的病情同时,在一旁的子女们也在反思,问题出在哪里,能够更好地寻找病根,并能很快得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消协>>

80%以上老年人投诉的内容与保健品有关

长春市消费者协会每年都会接到各种消费难题,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老年人投诉内容与保健品有关,副秘书长钟萍向记者介绍,根据她多年工作的深入理解发现,老年人之所以会陷进保健品诱惑之中,除了与自身身体原因有关,还和亲情、关爱有关。子女不在身边,对父母缺少关爱,使得老年人很容易通过广告信息、期刊等购买保健品,发现没有效果的时候才想起来投诉,而有些子女并不知情,都是老人自己来投诉的。

老年人的想法是单一的,即便是投诉,也只是单纯地追究保健品没效果,又很容易被商家三寸不烂之舌打动,多数老人被说服,只要将钱退回去,就不再深追究,并不会真正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钟萍在以往的工作中十分重视类似的情况,每年,她在帮助这些吃亏上当的老年人分析问题挽回损失维护自身权利的案件有几百件,在处理的过程中她发现,能够为自己举证的老年人少之又少,甚至对所购买保健品的真实信息并不了解。

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注意获取凭证

钟萍表示,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注意获取凭证,如工商部门的注册,国家或相关部门对这类产品的规定、商家的资质等,这不仅为自己的维护提供良好的保障,也是对商家的监督,时刻提醒商家对自己的销售行为有着法律上的制约。而事实上,在以往投诉的案例中,有90%的老年人没有任何凭证,以至于在维权方面遭到困难。

老年人陷入保健品的诱惑不能自拔,不仅仅是子女不在身边,缺少关爱,更需要社会总环境的维护。”钟萍认为,社会上的关爱来自各个方面,如相关政策的监管,职能部门的行动,社会人士的关心,街道、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类似安全讲座的开展,守法经营者对社会健康、全安环境的营造……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善老年人对保健品的依赖和理解,用更健康、正确的方式暗度晚年生活。

(记者 张添怡 李娜 王秋月 报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