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童年捕鸟 只因鸟儿哀伤眼神从打鸟人变护鸟人

12.04.2015  10:32

孩子们扮演小鸟,避免被人捕获。本组摄影 张扬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爱在春天里”……11日10时,在重庆路万达广场,突然有一群人打出这样的条幅,引起路人关注,并主动参与其中。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一活动的发起者叫刘恩龙,发起这样的活动,是因为他至今还没有忘记小时候捕鸟时,那只鸟哀伤地看自己的眼神。也是从那时起,他发誓再也不捕鸟,要做一个护鸟人。这次活动,他组织“刘家大院”温暖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参与,在爱鸟周向全社会发起爱鸟护鸟倡议。

哀伤的眼神让打鸟人变成护鸟人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时我15岁,是用自制的弹弓把一只候鸟从树上打下来的。正当我兴奋地把它拾起时,却发现这只鸟还活着,在用哀伤的眼神瞅着我。”刘恩龙告诉记者,那时他住在农村,村里的孩子放假都喜欢打鸟。看到小鸟哀伤的眼神,刘恩龙的心软了,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打算把它放飞,由于当时太紧张,可能小鸟受伤太重,或者自己抓得太紧,没多久小鸟就死了,但眼睛似乎还睁着。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发誓再也不捕鸟,要做一个护鸟人。

刘恩龙告诉记者,这些年他经常在做一些爱鸟护鸟的工作,会在每年冬季雪最大的时候买一些鸟粮,撒到一些鸟经常出没的地方。但他也发现,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在捕杀小鸟,在一些地方,卖捕鸟用具的还很多,他就想做这样一次公益宣传活动。他说,有这样一个爱鸟护鸟宣传活动的心愿已经很久了,但由于过去生活条件有限,加之工作过忙一直没有实现。今年,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又恰逢“爱鸟周”,就花了一些钱买来这些道具,并找来“刘家大院”温暖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共同开展了这项活动,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唤起更多人加入爱鸟护鸟队伍。

陌生人不断加入宣传队伍

鸟类是我们的朋友,与我们和睦相处。可是,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用多种方式侵占、破坏了鸟类赖以栖息、生存的森林、海洋与河流,对它们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少鸟类濒临灭绝,我们再不加以保护,地球上的鸟就会越来越少。”市民刘智博带儿子到重庆路看电影时看到了这次活动,经与儿子商量,决定取消看电影的计划,一起参与爱鸟护鸟活动。她告诉记者,每到这个季节,长春的鸟类很多。她与儿子也十分喜欢小鸟,每年在大雪来临时,还与儿子一起为小鸟投食。她家附近的麻雀、鸽子,都是她和儿子的朋友。在宣传活动中,她把儿子扮成一只愤怒的小鸟,自己扮成一只捕鸟者,做起游戏。

67岁的李航老人在万达广场打太极拳,也主动加入到爱鸟护鸟的宣传活动中。老人告诉记者,他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去长春各地抓拍各种鸟。几天前,他还到净月潭去拍鸟。自己虽然上了年纪,但还是喜欢加入到这样的爱鸟护鸟活动中。

期望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园

同在地球上,鸟儿也有生命;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保护鸟类,保护生物多样性;关注候鸟,保护环境。

护鸟光荣,打鸟可耻;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在昨日的活动中,策划者们还专门举行了爱鸟护鸟签名活动。现场的许多大人与孩子,共同写下自己的心愿。

我们想要自由,鸟儿难道就不想要自由吗?我们人人都有一个家,小鸟也希望能有一个舒适、温暖、温馨的家。”在昨日的活动中,东北师大小学部的部分同学也加入其中。孩子们表示,爱鸟护鸟从现在做起,他们会自觉宣传爱鸟护鸟知识,从小做一名爱鸟护鸟的好公民。与鸟儿和平共处,爱护并保护鸟儿。为了小鸟,也为了自己,会从小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好森林、河流及海洋,相信只要大家共同携手保护环境,爱护鸟儿,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为“刘家大院”的一员,刘权尹也是这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他觉得,鸟类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人类而言,鸟类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是难以估量的。鸟类啄食害虫的本领超出想象。研究资料表明,一窝家燕每年夏天可吃掉6.5万只蝗虫,一只雨燕每年夏天取食25万只蚊子。一对灰喜鹊每年可消灭松毛虫2万条,一只百灵鸟每年食虫3万条,啄木鸟每个冬天可将其活动区内80%的树干中的蛀虫掏出来,我们没有理由去伤害它们。

候鸟来了 本报劝君莫打三春鸟

春天来了,许多候鸟正从南方向我们飞来,它们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本报在“爱鸟周”来临之际,呼吁广大市民共同爱鸟、护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记者在翻阅相关资料时发现,我国劳动人民对于鸟类的认识和爱护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传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覆巢毁卵,由凤凰不翔”。在西汉时期,就有法条规定“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元代更出台了“严禁狩猎天鹅、鹰隼”的法律。

1992年,国务院批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爱鸟周”活动每年都吸引着全国成千上万的群众参与,目前“爱鸟周”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一个著名的品牌,是弘扬生态保护意识、传播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向往自然、享受自然的知名生态文化活动。

长春晚报 记者 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