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产业”扮靓美丽乡村

20.10.2015  09:41

      一栋栋农民新居宽敞气派,整洁平坦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路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如今,走进长春市农村,满眼都是美丽风景。而蓬勃发展的农民合作社、特色产业基地,更为美丽乡村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美丽乡村,产业先行。“‘美丽’不仅指乡村环境美,更关键的要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建设打牢‘经济根基’。”长春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很多乡村通过产业调整,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个个特色产业、一张张农民笑脸、一座座富裕村庄,串联起黑土地上的美丽画卷。

      三大基地富了新农家

      “现在,我们农村的日子不比城里差,家家都比过去富了,出门就是水泥路,没事儿还可以到广场跳跳舞、扭扭秧歌。”说起家乡的变化,绿园区合心镇新农家村农民王艳琴一脸幸福。

      据新农家村党总支书记刘玉成介绍,近年来,该村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扶持和引导发展瓜菜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双赢。截至目前,该村已建成甜瓜、蔬菜、君子兰等三大产业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30公顷、110公顷和20公顷,直接带动420户农民增收致富。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农民腰包鼓了,村集体有钱了,我们也有心情去建设美丽乡村了!”刘玉成介绍说,近年来,该村累计修筑柏油路20公里,实现了“户户通”,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修建院墙11000延长米,安装太阳能灯150盏,建设粪尿分离式厕所450座,修建文化广场3个,购置移动垃圾箱30个,并成立了保洁队,配备了铲车、运输车等清运设备,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化。

      “小人参”搅活群众村

      提起胡萝卜,农安县农安镇群众村农民总是感到非常骄傲。“胡萝卜是我们村致富的‘当家花旦’,让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黄老汉高兴地说。

      据了解,群众村目前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300多公顷,年产胡萝卜800多万公斤。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村抓住县城郊区的区位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以胡萝卜为主的蔬菜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筑起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村干部道出发展胡萝卜产业的背后原因。为把这项产业做大做活,群众村还成立了农安县黑田胡萝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出《无公害胡萝卜生产技术规程》,按规程的具体要求,实行统一订购生产资料、统一种植时间、统一规定田间管理办法、统一收获时间,使合作社种植的胡萝卜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为让农民种植无忧,合作社还开辟了产地市场、大城市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三条销售渠道,基本解决了销售问题。

      在胡萝卜产业的带动下,群众村其他蔬菜种植也渐成气候。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00公顷,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年产蔬菜2000万公斤。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群众村还建起12个蔬菜清洗加工厂,5个大型蔬菜保鲜库和300个冬储保鲜窖,使全村蔬菜产业向生产、保鲜、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推进。

      曙光村里稻谷飘香

      双阳区齐家镇曙光村的稻田里,水稻已经泛黄,微风吹过,稻浪翻滚,仿佛在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再过几天,我们的水稻就能收割了!”看着颗粒饱满的水稻,齐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东祥露出了笑容。

      齐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双阳区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采取农民入股的方式,把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绿色水稻生产基地,”邵东祥介绍说,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加工和统一销售“五统一”的经营机制,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促进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成员194户,入社土地近400公顷,2014年末,合作社资产总额达2304.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380万元。曙光村通过发展绿色水稻产业,实施了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