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当家人”
记者 李铭
2014年,通钢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大型化改造工程全面展开,2680立方米的3号高炉作为大型化改造的核心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
科班出身的3号高炉车间主任宫海涛,凭借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成为这座现代化集成度很高的高炉“当家人”。每天早上5点,宫海涛就赶到工地,查看进程和了解情况,整天都在工地上忙。
2014年7月3日,高炉在装料前要将2000根枕木装入炉缸。当天气温29℃,炉前工干一会儿就热得受不了,为了按计划在午夜12点前装完,宫海涛立即调整人员安排,亲自带领大伙轮流进炉内摆枕木。宫海涛说:“每根枕木90公斤,炉内没有任何设备可用,全靠人背肩扛。炉内又闷又热,大家咬牙不歇气地干了9个小时,提前1小时完成任务。”
7月13日10点28分,铁水从铁口喷涌而出,3号高炉正式开炉生产。为了加强对炉况的掌控,十几天没有回家的宫海涛强睁着熬红的双眼,依然坚守在主控室内指挥生产,生产到第4天,高炉日产达到5360吨以上,比计划提前3天达产。88小时的达产时间创造了国内同类型高炉达产的最快纪录。
在高炉实现稳定和快速达产的目标后,宫海涛又开始在降低生铁成本上三措并举。一是强化高炉顶压的提升。仅1个月的时间,高炉顶压由开炉初期的180kpa提高到220kpa,为同类型高炉中最高。此一项月创效400多万元。二是进一步强化风温提升工作。热风温度经过热风炉合理提升空气温度和煤气温度使高炉风温逐步提升至1240℃,打破了通钢高炉风温从未达到过1200℃的纪录,有效地降低了焦比降低了生铁成本。三是积极提升焦炭负荷。入炉矿批、生铁含硅量、煤比等指标建立“尺子衡量目标管理”,逐步得到改善。一套组合拳下来生铁成本在五连降的基础上再创新低,实现1644元/吨铁,月创效360万元。
宫海涛还积极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向职工问计问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一年来,收集合理化建议87项,通过论证实施82项,累计创效1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