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快的杀入代驾领域 “E代驾”最强对手来了

13.06.2015  09:46

6月初滴滴快的刚刚宣布推出“滴滴顺风车”产品,6月11日最新消息称,滴滴开始招募代驾司机了,其代驾业务已经箭在弦上。

 

如果说滴滴推出的“专车”、“拼车”产品,无法难逃“非法运营”的嫌疑,但却一直锲而不舍,是在挑战现有行业规定。那么这次进军“代驾”市场,滴滴快的就已做好和行业对手过招的准备了。

 

E代驾”已在各地做得风生水起,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说:“它们俩遇到,肯定会有一战。

 

滴滴快的进“代驾”领域

 

滴滴快的的“拼车”O2O业务其实在今年3月就开始布局了,但正式对外公布却是在6月1日。按照发布会上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的介绍,北京率先上线滴滴快的“顺风车”业务,随后“顺风车”业务会在6月份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其他26个城市上线。

 

距离滴滴快的“拼车”业务开通不到半个月,11日又有最新消息,滴滴开始招募代驾司机,正式进军汽车“代驾”领域。这一次,不管是本土的代驾公司,还是此前一直非常强势的“E代驾”,都坐不住了。

 

代驾”业务箭在弦上

 

和“顺风车”业务不同,滴滴快的的“代驾”业务现在只是在招募司机这一阶段,不过4月7日,滴滴快的就宣布过,原快的打车副总裁付强出任新集团代驾事业部总经理,全面负责即将上线的代驾业务。所以参照滴滴快的以往推动新业务的速度可以判断,距离其正式推出“代驾”业务,估计不会距离太久。

 

对此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杨晓明认为,滴滴快的一直在按照“全球一站式出行平台”的战略布局在推进。此前滴滴快的CEO程维曾对外公布过,滴滴快的未来六大出行O2O业务线,这其中包括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公交。“顺风车”和“代驾”业务全都在其中。

 

可以预测,滴滴在涉足代驾业务后,此前积累的大规模用户,可以帮助它在短时间内,将分散的代驾司机和市场需求整合起来,激活国内的代驾市场。“代驾”业务已箭在弦上。

 

E代驾”遇最强对手

 

尽管滴滴快的做好了进军“代驾市场”的准备,但各个城市中不管是那些本土的代驾公司,还是之前早介入市场的“E代驾”,对作为后来者的滴滴快的来说,都是难啃的“骨头”。

 

长春某代驾公司的赵经理介绍,在经历了半年前“E代驾”对长春代驾市场的洗礼后,目前长春的本土代驾公司已所剩无几。虽然现在长春代驾市场依旧是“E代驾”占大头,但剩下的这几家也能维持。

 

谈到滴滴快的也要进入“代驾”市场,赵经理表示,这很正常,不意外。滴滴快的进入可能会对本土代驾公司有所影响,但其模式相信不会和“E代驾”有太大的区别,对市场的搅动肯定会有,但不会对他这样的企业带来太大的问题。相比本土代驾公司来说,针对最强对手的到来,“E代驾”可能更紧张。

 

代驾司机称哪赚钱去哪

 

记者了解到,在代驾公司争夺客户资源之前,最先需要争夺的资源是“代驾司机”。目前“E代驾”和代驾司机的合作是,代驾司机通过“E代驾”的筛选后,与“E代驾”达成合作关系。代驾司机可以使用“E代驾”的司机端获得客户资源,同时代驾司机需要预存一定费用到司机端的账户,每次成功接单,平台会从这个账户中扣取信息费。代驾司机的盈利,包括代驾起步费39元,以及超过起步里程之后,顾客需要额外支付的代驾费用,这部分,平台要收走10%。

 

按此比例分成,记者了解到,一位兼职代驾司机在长春平均每晚都能赚到200元左右。采访中,很多代驾司机表示,在哪家代驾公司做代驾司机其实都一样,关键是在哪家代驾公司能赚到钱。如果另一家公司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收入,他们不在乎转投其他公司。

 

滴滴快的现在如果要抢代驾司机,肯定得给代驾司机开优惠条件,到时候哪家条件好,我就去哪家。”目前在“E代驾”做代驾司机的张先生说。

 

烧钱模式或将继续

 

当初滴滴快宣布要进军“代驾市场”时,“E代驾”CEO杨家军曾表示,代驾虽然是一个较细分的领域,但市场发展空间巨大,“E代驾”希望能够和后进入者一起将代驾行业做大。给人一种来者不拒的姿态。

 

不过不久前,“拼车”O2O平台爱拼车宣布退出拼车市场后,爱拼车联合创始人兼CMO杨洋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拼车”市场时表示,拼车行业已经是资本掌控的格局。言下之意,如果没有雄厚资本做后台,最后只能是惨淡出局。

 

对此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认为,不管杨家军和杨洋如何说,眼下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如果没有雄厚的资本做后盾,所有一切都只能是空谈。而当竞争双方都有雄厚资本作为后盾时,为了抢夺市场,“抢人大战”一定会打响。而且不管是曾经发生过的滴滴和快的的“抢人大战”,还是还没发生,但一定会发生的“拼车抢人大战”,以及“代驾抢人大战”,“烧钱模式”都是资本运作者最喜欢的方法,“因为事实证明很有效。”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许不用太久,就能享受到更便宜的“顺风车”服务,或者“代驾”服务。

 

此外杨晓明认为,现在各地针对出行App服务,地方政策还没有明晰,但结合之前各打车平台公司业务的扩张进程,这些公司不会因为监管层面的问题停止攻城略地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