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学院组织实施国培示范项目——初中语文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

26.10.2016  19:26

  10月11日——20日,吉林省教育学院顺利实施国培示范项目——初中语文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学院高度重视此次培训,举全院之力来做好培训管理工作。张德利院长、杨玉宝副院长亲自挂帅,担任项目负责人;教研办(课改办)党书坡主任担任项目执行主任,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李元昌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负责课程体系的构建;张玉新教授、赵霞博士任班主任,李立柱老师任项目助理,负责班级的组织管理和课程实施。这次培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一)精心服务和精细管理   1.做好训前沟通和调研工作。本次参培的50名学员来自广西、河南、新疆、山西、四川、河北、湖北等七个省区。在训前一个月,项目组就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进行训前调研,回复学员种种疑问。由于路途遥远(最远达5000多公里),有的学员心怀顾虑,想放弃此次培训。两位班主任和项目助理及时沟通,耐心说服,最终消除了学员心中的顾虑,实现了参培率达98%。同时,通过网上问卷,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学员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2.做好训中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培训中,项目执行主任党书坡、首席专家李元昌、班主任张玉新和赵霞,以及项目助理李立柱全程陪伴学员,及时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针对学员全部来自省外、对长春不熟悉的情况,项目组协调车队,对所有学员进行接送;恰逢秋冬过渡时节,公寓里温度比较低,南方学员大都怕冷,项目组协调后勤,为学员增加了被褥;为了保证学员时时有热水喝,项目组购置了热水壶,每天把热水送到班级;为了保证学员的出行安全,班主任和项目助理跟学员时时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行踪。   (二)立足于当前现实需要,构建了以“教学技能提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培训目标定位明确。基于培训对象的现实需求,本次培训以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行统一的初中语文一线优秀教师培训团队为总目标,本着“以终为始”的培训设计理念,培训主题确定为“教学技能提升”,通过递进式课程实施,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能力,实现其理念更新、智慧创生、行为转化、策略优化,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研究力、指导力、培训力的一线教师培训的中坚力量。本次培训突出五方面的内容:   一是师德教育。请中国教师报评选的“最美教师”李素怀老师和由不合格的语文教师成长为教研员的王永明老师为学员做报告。两位老师现身说法,讲述如何把爱奉献给学生,做不误人子弟的庸师。   二是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请《上海教育》杂志社副主编、《中国教育报》记者沈祖芸做题为“这个时代及这个时代里的教育”的报告。她用新颖独特的视角,全新地诠释了我们这个时代里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导学员如何重新去认识这个时代的教育,如何面对时代的挑战。   三是关于当前语文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的分析。全国中语会理事长、人教社教材编审顾之川针对教材修订,指导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运用教材;李元昌教授做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与思考》、王鹏伟教授做了《读书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报告,为学员提升专业素养提供了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张玉新教授做了《文本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宋胜杰副教授做了《在教材面前,教师能做什么?》专题报告,分别解决了教师如何“用教材教”以及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等问题。   四是教学实践观摩和导师工作室主题教研活动。培训期间,安排了三次教学观摩活动,先后去东北师大附中、吉大附中、吉林省二实验学校听了孙立权老师、王帮阁老师、石馨老师、张玉新老师等五节教学研讨课,对名师工作室的主题教研与培训活动进行现场观摩与诊断。此外,学员还参与了张玉新导师工作室“读书与教师成长”主题教研活动,让学员更深切地感受读书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技能提升的意义。   五是根据学员的个性需求开设的选修课程。此次国培,首创选修课程。根据训前需求调研的结果,为了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开设三门供学员自主选修的课程:一是李元昌教授的《训后发展与研修团队建设》,指导学员训后如何发展,如何把个人发展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二是王雁苓教授的《基于微课制作的PPT媒体策略与优化设计》,指导教师如何用PPT制作既美观又实用的微课;三是王洪义副教授的《把握书法品性,提升书写能力》,指导学员提升书写能力。   (三)全程实施双导师的个性化指导   本项目针对学员特点,强调高端学术引领和知行合一,实施双导师制。发挥研培结合的优势,整合学院教研成果显著的教授级语文教研员和省内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语文特级教师,高标准组建双导师团队(理论导师与实践教师),参与培训教学、主持教师工作坊、负责训中和训后的学术指导工作,实现全程个性化指导,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   注重研修成果的生成、交流与改进,把培训期间完成一篇有专业深度的论文作为培训的核心任务。训前,要求学员提交一篇能反映教学思想及教学风格的论文;在培训过程中,导师分组指导学员交流、研讨、改进培训前撰写的论文;训后,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指导学员进一步凝练教学思想与教学风格,完善论文,择优推荐发表。   理论导师(吉林省教育学院教研员):李元昌、张玉新、宋胜杰。   实践导师(吉林省中学特级教师):沈艳春(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东北师大附中)、王帮阁(吉林大学附中)、刘卓娟(吉林大学附中)、石馨(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等。   (四)营造了一种学员自主参与课程实施与班级管理的培训文化。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实施学员自主开展微课程、微介绍和微点评特色参与模式,调动了学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每次专题报告前都安排一次微课程,由学员主讲。学员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其他学员分享自己的教学智慧,实现了同伴互助、智慧共生,激发了学员对教育教学的热爱之情,以及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的美好愿望;微介绍是由学员介绍授课专家,拉近了学员与培训授课专家的距离,实现了二者间的零距离沟通;微点评是课后由学员点评授课专家,学员通过点评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内容与意义,传达出对授课专家发自内心的敬仰。通过以上三个环节,营造了一种学员人人参与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双班主任制。张玉新教授任学术班主任,对学员进行专业引领;赵霞博士任生活班主任,解决学员生活中种种问题,同时负责培训课程的具体实施。同时,还以李立柱老师为项目助理,协助两位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和课程实施工作。两位班主任和项目助理走进学员之中,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参与班级管理,除了建立班委会,对班级进行全面管理外,还针对学员来自七个不同省区的特点,各省(区)选择一名负责人,做好本省(区)学员的协调与管理。通过班委会和各省负责人,及时了解学员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帮助学员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培训,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此外,在培训中,杨玉宝副院长带领项目组进行了中期调研,与学员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学员对培训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改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学员们普遍反映,项目组服务热情周到,班级管理充满人性化,内心的温暖驱散了天气的寒冷。尤其是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让他们享受了一场高规格的文化盛宴:强化了读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作用,为提升专业素养提供了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沈祖芸、顾之川等名家的讲座,使他们了解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最前沿的动态,让他们开阔眼界、受到启发,开启智慧之窗、创新之门;名师们上的一系列的研讨课立足于现实的需要,为他们释疑解惑,给他们教学技能的提升提供借鉴。

 

 

作者: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