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吉林4项减排指标 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20.01.2016  14:46

  转变正在发生,成效已然显现。

  五年中,我们意志坚定,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

  五年中,我们砥砺前行,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探索适合吉林发展的环保新路。

  预计到2015年底,我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减排指标可分别完成“十二五”任务的144%、108%、429%和11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减排数字的背后,是一幅幅天蓝云白、水秀山清的生动画面,展现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新篇章。

   ”字为先 畅绿色发展之通途

  【核心提示】执法服务高效切换,亮起护航经济“红绿灯”。

  服务与执法并行。环境保护成为发展道路上的“红绿灯”,让调结构、惠民生的项目一路畅通无阻,让重污染、高能耗的项目戛然止步。以优化经济发展为导向,先导、扩容、增效、倒逼一系列举措,步步推进,让我省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绿意”盎然。

  【镜头一】缩短,缩短,再缩短!

  从等待审批到超前介入,从会议审查到专家直审,从30天到15天,乃至更短时间……一次次创新改革、一步步扎实推进,我省重点项目的环评审批从“羊肠小路”变成了“广阔大路”,乘上环评审批“直通车”,一路“绿灯”。

  “十二五”期间,中朝跨境大桥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环评审批,近800个重大项目实行了“三对接”服务,松花江干流治理、嫩江干流治理等35个民生项目审批时间缩短20%以上,有效解决了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镜头二】3500人次,这是2015年10月19日—26日,仅7天时间,我省秸秆禁烧专项行动出动的执法人次。

  秋收后,在长春市合心镇永跃村,常能在田间地头看到佩戴“秸秆禁烧监督员”袖标的村民在巡逻。为了将监管做到每一户、每一处,由村委会成员带头,村民监督员组成的秸秆禁烧督导小组,对秸秆焚烧行为严防死守,无死角巡查。

  据环保部网站通报显示,我省秋季秸秆焚烧火点较2014年明显减少。2015年10月,我省的卫星监测秸秆焚烧火点从2014年同期的547个下降到267个。

  【亮点】“红灯”叫停,“绿灯”通行,环境管理让经济发展有秩序、有方向。

  “十二五”以来,我省的环境保护被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如何让发展可持续,如何将发展的绿色铺满松辽?答案非常明确:对助力我省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的重大项目亮“绿灯”,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有效提升环评效率;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人民群众反对的项目和环境问题亮“红灯”,拉起环境准入红线,强化监管执法,将污染拒之门外。

  5年来,我省从资源禀赋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调整和优化规划内容,累计完成50余个规划环评审查项目,累计拒批建设项目150余个,仅2015年拒批项目达25个。同时,严格执法,有效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

   ”字为重 奏和谐发展之旋律

  【核心提示】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我省“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大气污染防治到重点流域整治,从污染减排治理到农村环境保护,一系列治污“组合拳”招招制“”,彰显出了我省对环境民生保的决心、治的成效。

  【镜头一】让黑烟无处遁形。为保障环境大气质量,延吉将冬季“打黑”专项行动设为常态。2015年供暖期一开始,延吉市的环保“打黑”专项行动就同步启动。“十二五”以来,延吉市的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连续5年稳定达到330天以上。

  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仅仅是我省”十二五”期间环保治污中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2014年、2015年两年间,我省共完成大气污染防治140项重点工程。仅2015年,我省就淘汰1529台小锅炉,并完成全省1049个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改造,724家餐饮服务场所安装了高效油烟净化装置。

  【镜头二】通化县新开村一个养殖大村,农户多以养羊、牛、猪居多。进到村里,深吸一口空气,没有过去农村那种牲畜粪便的异样气息,整洁的水泥路、干净的农家小院,让人耳目一新。

  “十二五”期间,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我省累计投入资金14.96亿元,分别在“长吉一体化区域”、“松花江、辽河流域”、“重要饮用水源地周边”的69个县建设农村综合整治示范村2225个,整治地区农村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受益人口达400万人。

  【亮点】群众的期待,是压力,但更多是动力。“十二五”期间,我省秉持以人为本、环保惠民的理念,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当作工作的重点,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交上了一份可圈可点的优异成绩单。

  ——水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组织实施了《吉林省清洁水体行动计划》,逐步形成了以县(市、区)为板块的流域、区域治理、提升水环境标准的新格局。截至目前,我省13个重点流域考核断面中,有11个断面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其他断面水质明显改善。

  ——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行了分解、落实,出台了我省的《实施细则》和十个专项规划,着力解决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十二五”期间,共完成治污减排工程2800余个,所有县全部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较2010年下降50%以上,实现了2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设施全覆盖、90平方米及以上钢铁烧结机脱硫设施全覆盖、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脱硝设施全覆盖、日产熟料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窑脱硝设施全覆盖、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污染减排“五个全覆盖”。

   ”字为钥 破环保管理之困境

  【核心提示】2015年是新环保法实施的第一年,我省积极适应生态环境保护新常态,坚持以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在生态环境综合督查、推进环境保护社会化防治新模式方面取得了突破。

  【镜头】2015年5月,由省委政法委、环保厅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全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我省探索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导。

  2015年5月20日至8月20日,省环保厅、公安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摸排环境违法犯罪线索,加大环境违法犯罪查处力度,有效震慑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亮点】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监管到自律,需要社会意识的普遍觉醒。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行之有效的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我省不仅建立了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更启动了环境保护大数据平台建设,将“互联网+”绿色生态作为重要课题,启动建立污染源动态更新数据库,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加快建设环保部门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记录仪”,切实提高环境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和现代化水平。

  目前,《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十年纲要》初稿已编制完成,超前谋划今后10年全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近期以加强环境管理压缩污染排放空间,中期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治理效率,远期以加快结构调整保证环境质量改善”的工作思路。

  蓝图绘就,只争朝夕。在通向天蓝水清的征程上,号角嘹亮,我们砥砺前行。(记者 刘姗姗)

(责任编辑:张艾  )